浙江在线01月22日讯
前两天,临安市青山湖街道青南村党支部书记马贤新喜滋滋地在一份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签,意味着一百多万建设资金的落实,意味着一个饮水、溉灌工程的启动,意味着村民企盼多年的夙愿——喝上一口放心水的圆梦。
就在马贤新签订协议书的不久前,街道召开的一次大会让辖区的9个行政村欢欣不已。此次会上,街道下达的一道“重磅”文件,让每个村干部高兴得像过年里收到一个大红包一般。当然,这份“厚礼”是街道给全体村民的。
这是一个“1000万元”的大红包。文件说,街道每年将拿出1000万,支援各村建设新农村。这1000万究竟如何“派送”呢?文件也做出了详细规定:哪个村要搞新农村项目,只要把规划方案上报街道,经街道审核通过的,就可开工建设,街道将为村里担负工程总投资额30-50%的费用。按照临安市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规定,哪个村上马新农村建设项目,市里还将配套下拨总标的额60%的经费。这样一来,村里几乎不用为四处筹资而蹙眉。
青山湖街道党工委书记、临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国林对记者说,虽然青山湖在临安算是一个富地方,但毕竟搞一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少则要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没有上级部门的支持,仅凭一村之力,几乎是步履维艰。所以尽管村民和村干部们搞新农村的愿望很强烈,但往往因囊中羞涩,钱难“讨”,而难以付诸行动。工作积极主动点的村干部,就整天跑项目、讨资金,被动点的就“等、靠、要”。由于没有资金分配制度,各个村的建设资金难免要“厚此薄彼”,谁跑得勤,与领导关系好,那个村的建设资金就落实得多,跑得少的,就发展得慢。新政策出台后,人情这堵“墙”被彻底推倒,谁有多少项目,就配套援助多少钱。一切都按文件来,煞清爽!
新政策出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街道各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被空前激发。黄国林感慨,前几年,每年上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不过三四个。如今,文件出台不久,各村都开始陆续上报项目。“因为1000万在这里,村支书们都有底啊!就算一年下来,超过了一点,只要是花在老百姓身上的,街道都愿意出。”
上周,一项以“村企手拉手,共建新青山”为主题的村企结对活动,再次让青山的百姓看到了城乡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