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4日讯
它,曾以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浙江速度"的经济奇迹;它,曾因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凸显,率先感受到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烦恼"。
面对经济规模扩大和要素供给"收窄"的尖锐矛盾,2004年起,浙江经济打响了一场反"瓶颈"、实践科学发展的攻坚战,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三年来,这个原本以速度见称的"经济巨人",开始走向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
力破“瓶颈”,再拾信心
2008年1月5日,新年第一个周末,绍兴县投资服务办公室会同县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召开了第34次工业项目会审会议。拟提交会审的14个项目中最终成功"过会"的仅7个,其他项目分别因投资者实力不足或是有"圈地"嫌疑被否决。
凡有工业用地需求的项目必须走"集体会审"程序,是近年来绍兴县推行集约用地的措施之一。前些年,绍兴县一年建设用地达1万亩,实施新的用地审查制度后,2007年新增工业用地下降到3000多亩,土地投资强度却涨到了原先的2倍多。县委书记徐唤明说,"现在发展空间又打开了,大家的信心也回来了。"
发生在绍兴县的变化只是浙江现状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总量年均增幅保持在13%以上,并在2004年成为我国第四个GDP跨万亿元的经济体。高增长带来了高负效应,2001年至2003年,浙江平均每年减少耕地58.45万亩,年均减少煤炭储量从180万吨增加到近700万吨,电力供应出现全面性、持续性紧张。
粗放型增长弊端尽显,如放任不顾,经济发展必将难以为继。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要以"凤凰涅槃"的勇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省各地也纷纷出台了鼓励集约用地、叫停高消耗项目等措施。2006年、2007年浙江新增建设用地减少为每年30万亩左右,经济增幅反而提高到了13.6%、14.5%,2007年预计可实现GDP18640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多。
电力短缺是前几年浙江遭遇能源"瓶颈"的标志之一,2007年这个省的电力供求矛盾已基本解决。据浙江省电力公司统计,2003年、2004年全省拉闸限电分别达到34.09万条次和57.37万条次,到2006年,这个省已没有拉限电记录,去年首次没有启动夏季错避峰方案,电力供需达到总体平衡。
"要素'瓶颈'缓解说明增长方式转型开始见到成效。"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说,浙江是市场经济先发地区,既会先期遭遇"成长的烦恼",也会自发启动"纠错"机制,引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