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匆匆都是为春联而来
“我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了,没有车,我是从虎跑一路走过来的,就是为了请周滨旭给我写幅春联。”鼻子冻得通红、戴着“皮耳朵”的一位30多岁的读者小心翼翼护着地上墨迹未干的五六幅春联,不无“警惕”地对记者说。哈,还以为我觊觎他的宝贝啦!得知记者身份,他才说:“我注意他(周滨旭)很久了,就想得到他一幅字,我还专门去人民大会堂看过呢。”看到几位内行走过他这边,对那几幅春联驻足颔首,他终于在目光里按捺不住自己的得意,没法扮冷静了。
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在雪地里跋涉一个多小时,从城西北的“山水人家”小区步行到古荡公交中心站,再从清波门公交中心站走上吴山,加上公交车的摇摇晃晃,浙大教授万昌平为了给读者们写春联,真是从来没有尝试过在这种天气出门“自找苦吃”。当他走进历史博物馆大门时,我们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老教授还连声抱歉,立马铺纸开写,还一个劲儿说:“我说要来就肯定来的。因为我答应你们的!”
几乎每一位书画家都像万教授那样花了一两个小时,或辗转公交,步履匆匆,在一个几乎没有出租车的早晨,穿过一个路面结冰、积雪30厘米的城市。他们的随身装备都那么简朴,一只小塑料带,层层裹起来的毛笔,那苍劲、雄浑、潇洒、婉丽的笔墨,就是这么来的。
杭州人的历史
在老书法家旁边,近10位小小书法家也在一笔一划地推敲琢磨,他们主要来自杭州高银巷小学和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书法班。调皮而专注的神情,活泼跳跃的身影,一下把整场的气氛带动起来了。
“早上出门前,奶奶告诉我贴春联是祈求来年平安如意的民俗,所以我和奶奶一起来这里为大家写春联,祝愿大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张天辰这样告诉记者。看他站立的架势,起笔的手势,手腕的运力,一招一式都颇有模有样,不像练字只有一年多的孩子呢。博物馆的阿姨还挑选了他写的三副春联中最好的一副,用小夹子挂在了会场的春联展示区上呢。
钱塘书画社副社长吴亚卿昨天在现场说来了感到特别开心,“一早家里人还以为我不出门了。他们还说,你年纪大了,摔一跤不得了。要我说,看到这里这么多人喜欢春联、爱好书法,这份惊喜才叫不得了!”他跟历史博物馆馆长吴晓力的想法一致,这就是历史文化最好的复活,就是走出纸笔书本,走出玻璃柜子和道道大门,走出文化人的小圈子和知识分子的坚守,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回到最有活力的市井中去。
春联是亲民的春联,博物馆是亲民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