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小时营救移动生命线
衢州地区由于山岭遍布、沟壑纵横的地理因素,成为浙江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市之一。从1月17日开始,受灾害性天气影响,衢州地区已陆续发生数起山区道路受阻、电力设施遭冰冻破坏、偏远地区大面积停电的事故。上千个移动的基站和数千公里的光缆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和考验。
1月28日晚上8时,忽然一阵急促的告警声从T2000传输网管上传来,揪心的声音预示着又一个故障的产生。果然!从传输网管上发现,小沟-双桥环上的黄土岭-杨梅湾段和下村-沙坑环上的七里-杨家源段两处发生了断纤。这两个传输接入环是在1个月前从一个大环拆分而成的,传输人员立刻拿出地图进行故障定位,发现光缆故障点应该处于七里-黄土岭段。于是,值班人员立刻拨通了光缆抢修人员的电话。
20时20分,衢州分公司线路维护人员带领着衢州联邮工程队,驱车开往七里乡。车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忧虑。七里乡,在衢州有着“雪乡”的美誉,可是这一刻,这两个字与“受阻”同义。
车子颠簸了45分钟左右,周围的山路渐渐开始变窄,悬崖上的积雪渐渐开始变厚,路上的碎冰和沙石混在一起,被车轮压得吱吱作响,时不时还混杂着橡胶打滑的声音,让人听了后怕。积雪反射着车灯的光,令司机无法准确判断前方的路况。在驶至七里牌附近时,车上的线路维护主管果断地下了命令:停车!
黑夜,积雪,冰冻,塌方,向前走意味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撤退意味着将故障置诸山野。此时,动力监控部门又打来电话,告知下村-沙坑环网上又发生了几处停电,目前基站靠蓄电池支撑。如果蓄电池耗尽,将发生环上基站大面积退服。去?还是回?这一道选择题在维护中心员工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车子进不去,他们用脚走进去;设备运不进去,他们用肩扛进去。
正当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徒步进入的时候,网络部经理打来了电话,在经过了与公司领导的细致讨论,综合考虑了当地的话务量,地理环境和整个环网的结构,本着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的原则,网络部决定:所有人员暂时撤回。
虽然撤回了,可这一夜,无人入眠,每个人的心都悬在半空,担心更大的故障出现。
天遂人愿并不是每次都能实现,29日凌晨5时,监控中心的电话还是响了起来,沙坑基站由于蓄电池电量耗尽,导致传输设备掉电中断。整个下村-沙坑环80%的基站传输中断。且由于沙坑基站山路被冰封,应急油机无法进入。
下村-沙坑环网覆盖了七里至灰坪的广阔区域,大面积的中断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抢救光缆,就如同抢救移动公司的生命线。时间,刻不容缓!
线路维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起一支抢修队伍,5时35分,抢修队整装出发,奔赴七里。一定要把光缆抢通!这是每个抢修人员心中唯一的信念。
凌晨6时18分,抢修队伍来到了昨日受阻的地点:七里牌。借着黎明的曙光,抢修队员看到了昨夜没有见到的景象:白雪覆盖了整个山冈,满山遍野的竹子都被积雪压弯了腰,七倒八歪地横亘在山腰,甚至马路上。走近看时,才发现压弯竹子的,不止是雪,还有包裹着整棵竹子的冰。真是北有吉林雾凇,南有七里冰竹啊。抢修队员的心如同凌晨的空气般,冰凉冰凉。部分的竹子已经搭在光缆上,处处都存在着隐患。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道路,可是经过一夜的冰冻,昨晚还可以勉强行车的道路,此时连人步行都一步一滑。线路维护主管果断将所有抢修人员分为两组,一组步行进入七里,另一组在原地待命,应对紧急情况。进入人员在鞋上绑上麻绳,扛起抢修设备和备用光缆,朝着目标站点:黄土岭基站走去。
7时46分,走过7里多积雪没膝的公路,抢修组到达黄土岭基站,通过OTDR测量,测出故障点位于距黄土岭基站6.7公里处。那意味着抢修组还必须步行十几里山路。顾不上休息,抬着设备,继续上路!
十几里的山路,越往里走,积雪就越厚,没了车辙,只留下一排排的脚印。
9时50分,气喘吁吁的抢修队员找到了断点。若干棵竹子压在光缆上,石梁-七里315号、316号杆因不堪重压,被拦腰折断。光缆由于受到大力抽拉,内部被拉断数根。
趁着长途奔忙给身上带来的热气,抢修队员们开始抢修。早晨的七里,气温低至摄氏零下2度,湿冷的空气被山风狠狠地甩到抢修人员的脸上。队员们不停地对手心呵着暖气,僵硬的手指是万万干不了融接光缆这样的细活的。大雪冰住了交通,冰住了电力,却冰不住移动的生命线,阻挡不了移动的信号坚守在最需要的地方。
12时43分,喜讯传来,七里至杨家源,黄土岭至杨梅湾两处断纤已经恢复。下村-沙坑环网上除了沙坑、灰坪等几个已经停电退服的基站,其他基站均已恢复正常工作!
听到这个消息,每个抢修队员一直紧绷着的脸才松弛了下来。一户农户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已是弥足珍贵。农户在一旁唠着家常,他笑呵呵地说,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说移动是最好的!移动的工人工作这么拼命,移动的信号怎么可能不好!
吃完老乡的面,没有时间休息,抢修队员们再次踏上抢修的征程,新的险情已经出现,移动的生命线,等待抢修队员再次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