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6日讯
“注意脚下,慢点、慢点,小心打滑。”官兵们每前行几步,总有战友在旁提醒,并随时做好保护动作。昨天,支援江西赣州抢修电路的驻浙某部官兵投入到了实质性的工作当中——将电塔器材一一抬上陡峭的高山。
电塔器材轻则二三十斤,重则二三百斤。肩扛器材上山,是官兵们最繁重、最危险的一项工作,辛苦还在其次,险情无处不在。
|
▲昨日,援赣驻浙某部官兵将沉重的电塔器材一步步抬到山顶。
|
劈山开路
昨天,我们随驻浙某部红军团4个连队赶往新增加的抢险支援点——赣州郊区的几处山脉,官兵们需要将一些器材紧急运往山顶。其中一处小山,虽然高度不过百米,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也就200来米,但山陡得几乎呈70度角。
几个小战士扛起70斤左右的器材,直接往上冲,没迈出几步,脚下就打起了滑,险些摔倒,撑地的一只手立刻印出了血迹——由于是临时安排的任务,山路在这之前并没有被开辟出来,抬行难度陡增。“几个战士先到前面开路,抬器材的战士慢慢跟上。”连长霍敬军果断发令。
几个战士挥舞着锄头、铁锹在前方开路,硬生生“造”出一级级台阶。虽然小山不高,可由于山坡实在太陡,官兵们抬着70斤的器材到山顶休息了两次。“我们是炮兵连的,以前扛这点东西一点不在话下,今天实在太高难度了。”一位战士说。
这还不是最难的。一个重近300斤的机动绞磨机更是考验着官兵们的作战能力。4人抬着上山,前面2个战士上了台阶,重量就全压在了后面战士的肩上,虽然力道增大了,脚底还是不断打滑,令人直捏把汗,万一摔倒,器材压下来可是要闹人命的。其他战士赶紧上前,用手扶住。
如此小心迈步,谨慎前行,走到山顶短短200米,竟然用了20多分钟。到了山顶,战士们已经嘴唇发干,连忙拿出水壶解渴。
斗雪抗寒
把器材搬到山顶休息时,战士张胜脱下手套,我们不经意间瞟到他的双手:每个手指都肿得有两个手指那么粗,多处血迹斑斑,贴着胶布。“是冻疮,晚上睡觉时痒得很,用手一抓就破了。”说着,他又轻轻搓了一下手背。
张胜说,以前冬天再冷也不生冻疮,但年初在杭州抗雪救灾时,他的双手悄悄肿了起来。“抗雪是紧急任务,当天晚上接到任务,第二天就到滨江、下沙除雪去了。”他说,从早上6点钟起床到晚上9点归队,双手没有任何遮掩,就这样连续工作了两天。
“连里90%的战士都跟我一样,手指冻肿得厉害。”张胜说。
战士们脱下手套,齐刷刷全是萝卜粗的指头。一位小兵食指已经裂开很深,骨头都快露在外头了,让人不忍多看一眼。
“杭州抗雪没多久,我们又马上到赣州抢险来了。”张胜笑着说,“幸亏这次连里给我们备了手套,否则行走山间,红肿的手刮到树叶很容易破裂出血。”
患难真情
“战士们都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乡。”爬另一座山的途中,某排排长王艳华和我们说起:其实,很多战士的家乡也是灾区。
正在用柴刀除路边树枝的湖北监利人许国里家乡就受了灾,父亲因此还受伤致残。许国里的父亲是跑运输的,年初在回家途中,由于路面结冰,车子打滑,出了车祸。“两条腿都骨折了,医生说以后再也不能开车了。”许国里声音低沉,他说,父亲是全家人的支柱。
他几次打电话回家,家里都没有告诉他父亲出了事,直到堂弟无意透露了这一情况。“他们是不想影响我在部队的情绪,他们希望我好好当兵。”说着说着,许国里的眼泪又在打圈了:父亲现在还躺在医院呢。
他本想请事假回家,不料又碰上了赴赣州抢险。
“我家是灾区,这里也是灾区,我能体会到受灾百姓生活的苦。”许国里很淳朴,“自从父亲出事后,我还没有跟父亲通过电话,但我相信他支持我这么做。他更希望我抢险胜利后再回家看他。”
像许国里一样家乡也受雨雪灾影响的战士还有很多。湖南邵阳的喻礼明家至今还没通上电,江西井冈山的宁良文家中竹林被毁一大半,房屋一角被雪压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