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江西九江2月16日电 “驻浙解放军来了,驻浙解放军来了。”今天,整个九江市武宁县沸腾了。村庄的道路边、乡镇的街道旁、县城的大街小巷,只要军车经过的地方,密集的鞭炮声响起来了,一面面鲜红的国旗迎风招展,一只只手深情地挥动着,欢送子弟兵们……
九江的老百姓不会忘记:10年前,正是他们和其他部队一起,捍卫了武宁所在的九江市的长江堤坝,保护了成千上万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当罕见的雨雪冰灾袭来的时候,他们又转战千里,再次来到九江市,不负众望,成功地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
今天中午,在子弟兵们抢险救灾的罗溪乡,年过八旬的老人明昌文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赶来了。4天前,为了迎接子弟兵的到来,老人在寒风中整整站立了3个小时。今天,当这些子弟兵胜利完成这里的抢险救灾任务,离开武宁县转战抚州时,他又赶来欢送。
罗溪中学校长宋小毛领着学生们赶来了,他要让孩子们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花生、饼干、瓜子、橘子……人们争先恐后地涌上来,纷纷把食品扔上车,向子弟兵们表示感谢。一位食品店老板追逐车队10多米后,终于成功地把一箱箱牛奶送上军车。
在出县的路口,一座“凯旋门”已经搭就。
面对涌动的欢送人潮。排长陈建辉拉低了帽檐,悄悄地拭去了眼中的泪水。面对垂直高度400米的高山,面对深达20多厘米的积雪,面对着拳头粗、不断从树上砸下的大冰块,他不曾落泪。然而,当他看着欢送的人群,却感动得落下了热泪。群众深情永难忘,军民感情似海深。面对群众恋恋不舍的欢送,南京军区某部副部长曹炳和动情地说:“只要九江人民需要,我们部队永远是九江人民坚强的突击队!”
对于九江人民来说,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驻浙某部500名官兵经过3天3夜的奋战,成功将200吨重的电力抢修材料扛上海拔1122米的罗溪镇孟家山顶3个铁塔抢修现场。比原计划提前一天顺利完成抢修任务,该部也因此成为驻浙某集团军入赣抗灾复电7个抢修点中,荣获首功的第一支英雄部队。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这是一个与冰雪决战的奇迹。229号铁塔位于海拔954米的南山顶峰,从山脚至山顶,高差460米,只有一条3.2公里的羊肠小道,至今还覆盖着20多厘米厚的冰雪,坡度最陡的地方达70度,步行至山顶要花一个小时。这是整个江西电力抢修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险中之险。
山顶冰雪覆盖,一些树枝上冰柱竟有胳膊粗。为了运送物件,战士们用铁钎凿出一级级台阶,雪地里摔倒了,再爬起来,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新兵李根的肩上流出的血把衣服染红了,战士们才知道,他肩上长出的疖子被磨破了。营长倪兵永远忘不了2月15日下午那场攻坚战,要把长达11米、重达1000公斤的柱杆运往山顶,难度可想而知。肩扛?如果一人滑倒可能会伤到其他人;手抬?山路太窄行不通;最后有人提出,像古代建金字塔那样,由30名战士用绳子在冰面上拖,弯道上用圆木代替滑轮,就这样一点点向山上拖。说干就干,可拖一米又退半米,但官兵们毫不气馁。经过整整7个小时的奋战,当最后一根桩杆拖上山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累瘫倒在了雪地上。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手裂开了,包扎后再上阵;肩磨破了,再加一块棉垫,接着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李太良流着泪动情地说:“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说不苦那是假的,经历过1998年九江抗洪堵决口的曾明坤,这几天一直在便血,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九江抗洪时,他累得呕吐不止,同样躲起来吐。但他非常自豪地说,能在九江的山山水水留下自己的汗水,他为当兵的这段经历而自豪。“我们这支部队是从江西走出去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江西百姓解忧。”
今晚8时许,记者随这支英雄的部队转战到达抚州市腾桥镇和七里岗乡,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更重要的抢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