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浙某部红军团的到来为还处在黑暗中的居民们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七八百斤的电塔设备,全靠战士们齐心协力,硬是用肩膀扛上陡峭的山上。
浙江在线02月17日讯
从2月12日星夜兼程赶抵江西赣州,官兵们的任务一天比一天繁重,昨天驻浙某部红军团又接到新任务——将一堆重型电塔器材送往山顶。800斤的分量、7米多长器材,“遭遇”陡峭狭窄的山坡,难度可想而知。“这让我想起了1998年九江抗洪时的情景。”某营教导员何少波不由地感叹。
昨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红军团某营的工作现场。他们分兵两路,正准备从不同路口将器材送至塔顶。器材刚一运到山脚,官兵们便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抬最重、最长的器材,热情相当高涨。
由参加过九江抗洪抢险的老兵郑春良领头,10位战士抬起了一根足有800斤重的器材。山路坑洼,崎岖不平,郑春良他们每走一步都显得非常艰难,一会儿,战士们的脸上就已涔涔汗下。狭窄的弯道上,官兵们小心翼翼地转着弯,郑春良脚底打滑不小心踩到低洼处,肩上扛着的木棍,差点滑落下来。1000米的山路,官兵们先后休息了4次,才最终将器材运到了山顶。
“扛200斤的东西,我一点问题没有。”休息的时候,郑春良告诉我们说,“可山路不平,受力不均,扛这家伙,一会肩上没有任何重量,一会儿好几百斤的分量又全压在一个人的身上,确实不那么好扛。”
“这样的重活让我想起了九江抗洪。”郑春良思绪回到了那年:5天6夜堵决口,沙包一袋接着一袋,每个官兵每天都只能休息2小时,除了牙齿是白的外,整张脸都看不清楚了——由于官兵的卓越表现,红军团被授予了抗洪抢险模范团称号。
“说实在,抗雪抢险的艰难程度不如那次抗洪。”郑春良说,但是战士们都是带着抗洪的那股劲来对付这次任务的。虽然每天干活很辛苦,回去都满身汗水,但从出来到现在,队里没有一人洗过一个澡,也没有人抱怨过。郑春良在脖子上随手一搓,就搓出一层脏兮兮的灰尘。
采访中,我们得知郑春良的妻子年前来现场,现在还在部队家属区等他。“本来以为这两天就能完成任务的,现在看来不行了,晚上抽空我打个电话给她只能叫她回老家去了。”郑春良沉默了一会说,“相信她能理解。原来,有12年兵龄的郑春良今年底就要退伍了,像其他老兵一样,为站好最后一班岗,有任务抢着上前,老郑依依不舍地抱憾:以后参加这种抢险活动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了。
有这样的模范老兵带头,年轻士兵也都紧紧跟上,被分配扛重型器材的战士蔡熙涛,就露出满脸的自豪。“听我们班长韩勇红谈过当年抗洪的情况,我们可敬佩他了。”蔡熙涛说,出来当兵,能碰上这样一次活动对自己是一种最好的锻炼,对人生来讲也是一次难忘的记忆。“本来,今年春节自己可以回家探亲,但接到任务,立刻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小蔡告诉记者说。
最可爱的人
跟随红军团从杭州一路南下,来到江西赣州,这是一次最生动的教育课。细节感染着我们,过程感动着我们,我们从没有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群可爱的兵,这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感动从出行前就已“种”下。一次紧急的支援抢险行动,将正在春节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军人们,纷纷召回到了军营。他们中有孩子刚刚出生的,有妻子怀孕需要照顾的,有自己生着病未痊愈的,还有亲人刚刚去世的……
感动在我们的辛苦中。我们每天要花五六个小时行走山间,从山底到山顶,从一座山再到另一座山。晚上回来,小腿麻酸,脚底早已冒泡,但相比之下,战士们路比我们走得多,还要手提肩扛沉重的器材!
感动还在于官兵们朴实的言语。某炮兵连连长在清理山路时,左耳被树枝刮破。他用手抹了抹伤口,擦干血迹后就说了两个字“没事”。参加完杭州抗雪后,很多战士手上都长满了冻疮,稍一挠就流出血来,可他们也淡淡说“没事,马上就好了”。抬着器材上山,山路打滑,非常危险,也非常辛苦,可战士们还是会憨憨地笑着告诉你:“没事”。
抗雪抢险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光荣,抢在前,干在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当地的百姓、感动着我们,所见所闻分明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解放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