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是这样,生活中的苦从不计较。吃,中午吃的是干粮;睡,多数人是一床两被——地上一块板当床,上面一床垫被,山区夜间严寒,身上就靠两床被子御寒;住,山村农居、祠堂,甚至是山顶帐篷,“哪儿都能睡,离战场越近越好”。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通往福建的双瓯、龙瓯线,负责青田境内支援抢修的华东送变电公司抢修队必须驻扎在仅有4户人家、海拔近千米的莲云村。15日晚上11点多他们赶到山下,地势险峻,只有2米多宽的机耕路崎岖不平,冰冻湿滑,夜间无法开车,400多人等不及第二天坐车上山,个个拿着电筒,扛着铺盖行李,走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16日凌晨2点赶到村里。
这是一场讲团结靠奉献的战斗。
一方有难,八方相助。江苏电力工人原本安排在节后抢建本省“迎峰度夏”的500千伏线路,那事关江苏老乡今夏的用电;上海送变电公司今年难得连节日维修任务都不多,原本已宣布让大家过个“安耽年”;福建送变电公司自家遭的雪灾也不轻,抢修任务不轻;为了支援山区作业经验相对不足的队伍,安徽送变电公司接下了比计划安排多许多的山区放线任务。
16日中午,当记者从抢修山顶回到上海送变电公司的驻地,意外地发现,和留驻的工人一起围着一脸盆萝卜肉片吃饭的,还有个大肚子——怀孕快6个月的朱水鹃,她和安徽农民工、丈夫薛从国一起年初五赶到这里。“我自己能照顾自己,只要他在山上安全。”“不怕营养不够”“他给买了个小电饭煲,置了奶粉、鸡蛋”,尽管是些在城里人看来最平常不过的“补品”,说这话时,小朱仍满脸欢喜。
再苦也不怕,因为有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搭建铁塔的架料每座起码有2吨,单个构件都有上百斤的分量,即便用索道也必须运到山脚或半山,驻浙解放军某部,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纷纷出动。在武义县,武警金华支队支队长王战军捎上铺盖和500多战士一起住进了镇中学学生宿舍,而他家里还有一年多来一直等开刀的妻子,光在这支队伍里就有几十名干部主动停止了探亲休假。16日,我们在那里碰到新兵二连指导员张康东时,正好是他第二次推迟结婚日……
这是一场凝聚人心的战斗。
抢修工人苦,群众和地方干部看在眼中,急在心头。他们有的敲锣打鼓抬着猪啊鸡啊前去慰问,看外地来的工人缺床板、棉被、席子,就四处采购;有的妇女自发组织起来为工人们烧饭、洗衣;有的把自家房间腾出来,三层楼房一家人只挤在一间,“大肚子”朱水鹃就和大家住进了当地新建的镇土管所,还被照顾住进了“夫妻间”。
他们的“苦”感染了更多群众。16日晚,当记者又赶到武义县新宅镇岭脚村时,正碰上镇村干部在召开户主大会。“材料放着不准贪便宜,家里的青菜萝卜能送送点去,碰到谁家山林、庄稼,先施工再处理……”,黄狗在脚下钻来钻去,竹制的火笼冒着火星,退休的老支书葛大兴头一个表态:“没问题。”镇干部说,雪灾是难,可这些外省工人、部队战士这么苦,也给大家上了堂课——要知道去年架新线时,这个村有的人为了补偿可是不依不饶。
(感谢浙江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嘉兴市、金华市电力公司新闻中心,江苏省送变电公司,武警金华市支队对本报记者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