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8日讯 昨天,在宁波一家形象设计中心当清洁工的陈龙英给本报打来电话,说她62岁了,靠歌声闯过了人生路上的一道道坎,她有一个心愿,想把自己的歌声录制成唱片寄回家乡去,以此来鼓舞遭受雪灾后的家乡人民。
陈龙英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理化区。 “我一直喜欢唱歌,一直向往着当一名教师。”陈龙英说,1966年,她正在读高二时, “文革”爆发,让她无法继续上学,她参加了红卫兵大串联,并在北京接受了检阅。此后,她又参加了湘黔铁路会战,并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后来复员回乡的杨文才。两人便在理化区大塘村的山区安家落户,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并陆续有了一男二女三个孩子,生活充满艰辛。尽管如此,陈龙英的生活中仍充满着歌声,乡亲们都爱听她唱《红梅赞》、 《珊瑚颂》等一些旋律动听的歌曲。
陈龙英手中有一份当地的《毕节报》,上面登载着一篇《心中有个太阳》的通讯,记载着陈龙英为家乡义务办学14载的事迹。为了让村里几百户农家的100多名孩子都能顺利上学,1984年,陈龙英把家中的7间大房腾出来作为办学场地,四处筹钱,变卖家中财产,建成了“三育小学”。最多的时候有280多名在校学生,升学率达到75.5%。但义务办学仅靠陈龙英一人的力量难以为继。为了筹钱,为了还债,全家种地收入的大部分都贴了进去,每年的口粮都差一大截,一家人一直住在茅草土墙房内。在苦苦支撑了14年后, “三育小学”终于办不下去了。而2002年的一天,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突然降临,承载着家中全部希望的、陈龙英的27岁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 “我是靠唱歌顶了过来。”陈龙英说,这些年,她苦闷时,常常一个人连唱两个多小时,用歌声鼓起挑战命运的勇气。去年12月初,62岁的陈龙英只身一人来到宁波。
记者昨天见到陈龙英的时候,她正在位于孝闻街上的一家形象设计中心里忙碌着。谈起来宁波后的经历,陈龙英说宁波人对外来务工者挺尊重,这一点,她最满意。在她暂住的位于尚书街的一间集体宿舍的一角,放置着她的笛子、口琴和二胡。床头,还有一本包着塑料纸的笔记本,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抄写着近百首歌曲,既有《绣荷包》、 《兰花花》这样的民歌,也有《又见炊烟》、 《潇洒走一回》这样的通俗歌曲。陈龙英说,他们家乡也遭遇了这次雪灾,损失很大。她得知这个情况后,急着想帮家乡做点什么。 “我有一个心愿,想把自己的歌声录制成唱片寄回家乡去,用歌声为家乡的亲人们鼓鼓劲。”说着,她拿起二胡,自拉自唱起一曲《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耕耘中……”
结束采访时,陈龙英悄悄告诉记者,开学后,她想到宁波的爱心学校去走一走,她还想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讲自己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