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0日讯 日前,苍南县文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龙港镇刘西村村民的帮助下,发现该村遗失的乾隆年间“禁渔碑”。昨天,记者到发现“禁渔碑”的刘西村采访时,热心市民林先生给我们讲述了这块古碑背后的故事。
在刘店村的老人协会里记者看到,这块有着240多年历史的“禁渔碑”高76厘米,宽38厘米,全碑用楷书竖刻,共218字。据当地村民郑正利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立碑处——刘西村西河桥已经多次拓宽、翻新。后来,立在桥边的“禁渔碑”被往来的汽车撞断后,碑身一分为二,后被村民藏在家中。这次,在村民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在一村民家中找到了古碑,并合二为一。
对照着碑文上的记载,从小在刘西村长大的林先生说,“禁渔碑”前的这条河叫筝河底。河水特别清澈,每年到了春季河水暴涨的时候,鲈鱼、鲫鱼、鲢鱼成群结队,鳞光闪闪。当地人及附近的捕鱼者蜂拥而至,总能满载而归。但是大量村民的到来,使得筝底河两岸的数顷良田被踩踏,稻田被毁,给种田人带来了巨大损失,也破坏了筝底河的生态环境。于是,在乾隆三十一年,村民就以乡规民俗的形式立下此碑:“定鸣治以难宽,所愿去路都迷,勿问津而再至,毋许临渊健羡,更结网而重来,凡我同乡,各遵是幸。”据苍南县文物馆的杨思好介绍,这块“禁渔碑”是目前该县发现的唯一由当地村民自发所立的禁渔石碑,体现了当时淳朴的民风,而且文笔流畅,字迹工整,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物保存研究价值。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初立碑的筝河底,如今已经是另一番容颜,河面上漂浮着烂菜、碎布、尼龙袋等垃圾,早已不是当年清可见底的模样。而当初立碑的碑座上,堆满了废布料,其身后就是一加工废脚料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