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3日讯
杭州吴山夜市有20多年历史了,既不在吴山广场,也不在吴山路,它搬到惠兴路—仁和路快8年了,杭州人叫惯了,舍不得改口。在网上,新一代杭州人亲切地叫它“53夜市”,打字快,又有网络语言的时髦。这是杭州最老、最热闹的一条夜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天天开张。站在路口,远远地,夜色深深,灯火闪亮。那份热闹,会吸引你不觉踱步过去。
老底子的古玩字画街、杂七杂八修理街,现在已经变成了小百货一条街,男女服饰、鞋包、钟表打火机、电脑配件、玉石陶瓷、手工艺品,无所不有。中外游客和市民都喜欢在这里淘宝,摆摊的小贩也是形形色色。有下岗工人,有既连锁经营又坐收租金的老板,有临时租客,有初次创业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
跟随一位女摊主莎莎,记者在这里实习体验了半个冬天的临时摊贩的角色,看到了许多,体会到了许多。
吴山夜市摆摊记
讲述你不知道的夜市故事
冻着冻着就习惯了
西北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五个小时的夜市守下来,实在太冷了。
老外们捂紧外套、吸着鼻子走了,习惯了连公交车都有暖气的杭州人哈着白气跑了。500米外就是湖滨酒吧街,一样的灯火,但是每一扇门后热气腾腾。
摊主当然不能逃了,今年冬天经常连日雨雪,好不容易放了晴,怎么也要把成本给“挽救”出来的。这么一来,棉外套要连帽子,里面加一顶毛线帽,两手插进口袋,脖子缩在一圈圈围巾里,偷偷摸摸揣个电热水袋,能坐着就不站着。这是摊主的标准形象。看吧,到了九十点钟,冻得脸色僵白、直跺脚的,都是舍不得穿得“棉筒筒”的年轻摊主。
电手炉、暖手宝在这里是不准用的,市场规定这里的电只能点灯泡,10点半拉电。热水袋在户外也不持久,所以有些摊位上,还是有人悄悄地揣着电热水袋。
每天赚50元才保本
以前,我以为收摊时光去买东西最好还价;摆了摊才知道其实不是。
对小摊小贩来说,开张生意是最重要的。只要不亏,都可以卖。如果开不了张,就可能整个晚上都不会有生意。小老板们都说这个说法很灵验。
开市的时间是每天下午5点半,周围4个路口开始封道,大批手推车拉着货架、大包、纸板箱的老板们鱼贯而入,找到自己的位置搭架子、摆货物。出样就要花上一个多小时,一件件拆掉包装挂好。
下毛毛雨时,来夜市能杀价。下毛毛雨呢,本地摊贩们一般不来,夜市里清一色是“新杭州人”和临时摊主,一句话,全是新人。
真正的摊主是下岗工人,每个月上交200元给市场管委会,可是他们的数量已经不到十分之一。很多早就因生意惨淡转让了或者出租,有些则保留着两三个摊位自己经营。实际上的摊位费,也因此层层炒高。2006年底还是每月三四百,现在已经要1300元了。
“每天的成本是50元,一定要平均每天赚50元才能保本。”带我摆摊的莎莎说。
不得已,发动小姐妹来做“托”
曾经在夜市卖古董的金先生告诉我,以前一个生意赚五六百是很正常的,他买房子的时候,杭州的房子才1000块一个平方呢。现在,做女生小百货的蓉蓉说:“每个生意能赚50元就很好了!”因为顾客们也在变化。
如今夜市最主要的顾客不再是中外游客,而是18~20岁的年轻女孩,以至于夜市也叫“女人街”了。古玩字画类摊位寥寥无几,而像女孩子们买得起、愿意买的外贸鞋包服饰,在杭州这样一个城市,云集四季青、环北、东站、钱江等批发市场,夜市的价格,你说贵得起来吗?
在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小摊上,我跟摆摊的一个帅哥、两个靓女聊了起来。帅哥小吴挺老实地告诉我,那两个女孩不是合伙人,是小姐妹。他做了几个月,都不好做,只好发动小姐妹来帮忙做“托”。
这些“80”后的孩子刚开始摸门道,进货的地方就在3条马路之外的环北市场。
不少小摊贩,也在“淘宝网”上开网店,连买山核桃的都可以一个电话马上送货、货到付款。
走了旧人来新人,过几天新人也走了
每个月都有小老板来来去去。老摊贩们已经习惯了一个面孔消失,出来一个新面孔,或者摊位的拆分与合并。
摆摊8个月,莎莎好不容易坚持下来。2007年春天入行,5月摊租翻一番,换了个摊位;淡季拆分摊位转租,没想到遇到熟人恶搞、同行竞争,生意一落千丈,差点熬不下去;半年租期一到,莎莎又换了第三个摊位。
莎莎卖的外贸包都是她亲自从广州挑来的,生意不算好,原因恰恰是因为太个性了。周围的同行常劝她,搞点普通、便宜的大路货,好卖。莎莎说:“我没听。便宜的库存和外商退货我也卖过,卖不好还影响那些比较好的包的销路。客人觉得你这些卖这么便宜,那些贵的就暴利了,解释再多也是没用。我还是进自己喜欢的货算了!”
为了摆摊,妈妈家成了她的仓库,她每天往返20公里以上,从德胜的家里到吴山夜市。“很多人做几个月就走了,我的合伙人也走了,我会坚持的。因为我现在比上班的时候开心。”半年多前,她还是每天西装丝袜高跟鞋,专门对付“很难弄的”白领客户,觉得太委屈自己的个性,选择了辞职。
每年只做三个月生意的老夫妻
夜市的摊贩们,彼此天天见,或许还吵过架,有事情也会帮你一把,你的脾气、生意经、故乡都知道,却不知道你叫什么、电话多少。
香烟摊的小婷是整个夜市的宠儿,大家喜欢抱她,因为父母老实巴交,热心助人。刘勇、李成都常被人夸讲义气、很爽快,卖字画的徐大伯最受尊敬。
琪琪是最早在吴山夜市摆化妆品摊位的。这个杭州小姑娘,一头长发,戴着超女“笔笔”那种扁框板材眼镜,常可以听到她的笑声穿过马路来。很多老客人甚至会坐在摊位里一边聊天一边看她卖东西,附近的女摊主生意不好时,也喜欢跑过来找她聊天。她这儿,架个摄像机就可以拍“吴山脱口秀”。她卖的香水、护肤品什么都是价格很公道的,彩妆倒是有真有假,可她的可爱之处是并不骗人。
我最羡慕的是那对潇洒的老夫妻,田大伯、王阿姨,每年都只出现三个月。11月来卖帽子围巾,过年就收摊回家。他们的货品全都是独一无二的,做的多是熟客,有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奇怪的是,两公婆还是分开收钱的。大伯说:“我们是代表不同公司的,两本账不好弄错的。”这几天他们就要收摊啦,接下来就是全国旅游,一直荡到秋天再来。他们说,“年纪大了,钞票够用就好,赚个开心。”
◎记者手记
吴山夜市东面出口,是川流不息的花鸟市场,然后,中山中路,杭州千年历史的商业老街;夜市南面是官巷口解放路,又是近百年来的市中心商业圈,一家最老的新华书店在这里。夜市的灯火里,有着深厚的市井气息。
夜市的400多个摊位,如今至少一半是年轻人的天下。这都是采访前我没想到的。每天50元收入换来的合法经营资格,门槛或许不高;积累创业所需的“第一桶金”,或许不难。一旦你真的去尝试,就有了酸甜苦辣。小小夜市,年收入10万的毕竟较少,3个月就黯然离去的,数不过来。市场管理方也无奈地说,就算想给这些年轻人帮一把,也找不到机会,他们来去太快了。
你也许准备好了物质上的吃苦,却没有准备好精神上的受难。兼职摆摊三个月的小王说,“没做过会觉得每天就那几个小时应该很轻松,还能赚钱,但是我得说这很不容易。它基本上夺取了我所有的空余时间。每天5点半开始支摊,下雨搭棚子,然后等待顾客,一个晚上可能就是只赚人气不赚钱,回到家累得倒在床上就睡。还要抽时间去进货。这很适合想创业的大学生做最初体验,它能让你了解经商,了解人心,更告诉你做事情要脚踏实地,让你懂得钱的来之不易。”
就在我采访的同时,莎莎也在网上开始写她的夜市故事,文笔不错。她的故事在一周内就被点击了2.6万多次,400多个评论,百分之百都是表示感动、惊叹和理解的。还有10多个年轻人说,他们也在“53”练过摊。
这些孩子们都从前辈和顾客身上感受到了,和气生财,是多么重要。其实,我们都期待在陌生的面孔上,找到一个善意的眼神,找到和谐、诚信的交易氛围。有一句老话,买卖不成仁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