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卷的命题思路中,专家们提到:
从2004年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的话题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2007年作文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既延续了近三年来作文题的核心内涵,使我省作文命题的人文理念形成体系,具有理论化、系列化特征。
一线语文教师对作文题的点评也指出:
(这一作文命题)特别强调落实“文中有我(人)”,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我。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你的真情实感”“你的思想观点”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和反复提醒在高考命题中前所未有。
评分标准要经过讨论
当考生第一次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作为阅卷老师的陈建新等人也是第一次看到作文题目。怎么制定一个合理的打分标准,怎样合理地进行打分,这一系列工作就随之紧张开始了。
首先要有个判断,题目大致希望考生写什么样的作文?拿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行走在消逝中》来说,行走,指的是时下、当下、现实生活,消逝指的是过去、历史。对考生来讲,这就需要在审题、立意上有准确的把握。
陈建新介绍,评分标准不会制定得非常详细,不会说给立意准确打5分啊,给语言优美打5分啊,不会制定这种分项打分。评分标准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握,内容方面比如审题、立意,形式方面比如说语言、结构。
一起制定这个初步标准的通常有四五位老师,除了语文阅卷大组组长即陈建新,还会有省教育组成员、杭州市重点中学的语文教研室主任、省教委的人员及浙大中文系的老师。他们要开会共同讨论确定初步标准。
除了这个标准,他们还要从考生作文中抽出15份左右的试卷,通常要拉开档次,比如50多分、40多分、30多分,各打一个分数。这些样卷打印出来,还要从中选2篇“讨论稿”。等阅卷老师到来后,组织各个阅卷组的组长再在一起进行讨论,有时候会做适当调整,之后打分标准才最终确定下来。
陈建新介绍,全部阅卷的老师会在800位上下,其中有一半也就是400位左右的老师会批阅作文。等老师们到来后,要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尽可能地把标准引向统一,尽可能消除对打分标准把握不准的情况。
在时间的安排上大致是这样:8日、9日做些准备工作,比如评分标准的初步制定;10日,阅卷老师进场,当天要组织阅卷组长讨论评分标准并最终确定下来。11日,对阅卷老师进行培训。基本上11日下午开始阅卷。阅卷过程会有10天左右,基本上20日、21日阅卷结束。22日就要公布分数。
满分要通过阅卷大组审查
跟某些作文比赛中评委一票通过的打分程序不同,高考作文的打分程序相对复杂得多。这几年都负责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陈建新,也曾多次担任过征文比赛的评委,之所以后者的评分慎之又慎,重要原因还是高考作文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
在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阅卷中,通常采用“背靠背”打分,一篇作文第一个老师打过分后,还会由第二个老师重新打个分。打分都在电脑上操作,所以每个老师都无法看到别人的打分。
每一篇作文都要至少经过两位老师的“背靠背”打分,如果两个分数比较接近,数据库会自动把两个分数相加除以2,得出的分数就是考生的分数。如果两位老师打的分数距离太大,数据库会自动把作文提交给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通常是作文组里经验丰富的老师,之后电脑自动匹配相近的分数。如果第三位老师打出的分数还是距离太远,那就会被作为“有分歧的作文”,要经过语文大组的终审。
陈建新介绍,所有参与作文阅卷的老师,会被分成将近20个组,一个组20个人上下,每个组有2个组长,由资历高、阅卷丰富的高校中文系老师或高中老师担任,对本组的阅卷进行复核、调剂。
除此之外,在阅卷进行三四天之后,作为语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会在阅卷老师中再抽出四五个打分准确、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语文大组,主要进行三项工作:抽查、审查有分歧的作文,审查高分作文。
陈建新说,基本上50分以上都非常慎重,58、59、60这三个分数基本都是要审查的。尤其是满分作文,是必须要经过阅卷大组审查的。而陈建新作为语文阅卷大组组长,每一篇满分作文必须要亲自看过。满分作文通常每年有10-20篇左右。
因为作文的主观性太强,因此整个打分程序比较复杂。陈建新说,这个工作他做了几年,他认为这个打分程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对考生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审查满分可能变零分
“批高考作文时,我是没有打过满分的。因为打上满分的作文,送上去审了之后,常常会改判,甚至可能会变零分。”一位连续几年都参加了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的老师私下透露说,所以他不想让考生“冒险”。
他告诉记者,去年批作文卷时,有一篇题为《吊李白赋——续》的考生作文,是用赋的形式写的,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参与初评的一位研究生打了满分送上去审,结果,阅卷大组审查后,判定为零分,理由是“文体不符合”,因为高考作文规定不能写诗歌。这一判定,令那位研究生非常难过,当即与阅卷大组争论了起来,并急得落下了眼泪。但阅卷大组最终并没有改变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