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种集约用地政策的逐步实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在浙江各地拉开了帷幕。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的同时,以农产品加工为先导的产业升级也在浙江各地悄然兴起,日趋活跃。但由于现有的土地政策中依然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的制度性安排,导致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用地难的矛盾更为突出。
温州五凤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淀粉系列的企业,年产值9000多万元,在温州及江西、贵州等地建有种植基地近3万亩。而企业的生产场所仍为原有的10多亩地;云和县神农高山蔬菜合作社有384户农户,生产的高山脱水蔬菜65%以上用于出口,年产值1000多万元。由于没有土地建厂,目前在租房生产,共1000多平米生产场所却分成3个地方,许多新的外商订单根本不敢接。
据浙江省农业厅产业处陈百生副处长介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难,是浙江的一个普遍现象,温州市初步统计的用地缺口为3000多亩,丽水市本级和莲都区的用地缺口为1200多亩,许多地方虽然数字不全,但情况都差不多。
浙江经济强劲,土地资源奇缺,房地产开发、工业用地招拍挂屡创“天价”。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差,财政贡献率低,对仓储、保鲜等还有一定的要求,在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即使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嵊州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为例,联结基地16.2万亩,联结农户8万户,2002年~2006年连续5年列全国茶叶加工行业中茶叶收购、加工、出口第一,年产值达4个亿,但是其利润还不及当地一家最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的地区又往往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业县,企业的兴衰对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项事关农民的“致富工程”,也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安民工程”。
浙江是国内著名的特色农业大省和农产品出口大省,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至2006年底,全省已有蔬菜种植面积1007万亩,果园面积451万亩、茶园面积238万亩、果瓜种植面积170万亩,但是在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用地形势却十分严峻,正在成为制约浙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的瓶颈之一。
为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难,浙江的一些县、市也开始把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列入了工作日程,丽水市、嵊州市、云和县等还先后在当地建了一个专门的农产品加工区。可是,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优惠政策做依托,这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并无足够的财力支撑。
云和县丁绍雄县长曾扳着指头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亿多,而征用、平整一亩土地的成本要25万元,县里建一个占地100多亩的加工区,就要地方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对进加工区的农业企业,却只能象征性地收点费用,政府投入基本上收不回来。
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国家曾出台了各种惠农政策,从种植业、养殖业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等,都有规划,有政策扶持。而事关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目前却常常没有规划、也没有政策扶持。
那么,在浙江农村的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用地政策,能否给农产品加工企业留有一席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