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刻有墓主的详细生平。
浙江在线02月27日讯
文成县黄坦镇阮底村苦马塘,地处海拔350米左右的高山,有一条火山喷发后岩浆堆积而成的页岩层,里面绵延着四五百米长的岩葬群。粗略算来,此处至少集中了120个墓穴。这一岩葬群是温州首次发现的民葬形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说,这是我省目前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岩葬群。
通往岩葬的小路罕有人迹
据有关记载,温州曾先后发现有悬棺葬、石棚墓葬等较为奇特的民葬俗,但规模如此之大的岩葬尚属罕见。日前,笔者跟随文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一同前往岩葬群发现地苦马塘一探究竟。
从文成县城出发一直开了将近半个小时的山路,我们一行终于到达阮底村。我们从盘山公路边上一条人工制成的小石梯上山,未走几步就是陡峭、狭小的山路。据了解,这里的岩葬群是文成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时才被发现的。这里的山路一直罕有人迹,山路也是放牧的村民踩出来的。
在攀爬了十几分钟后,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条上下起伏、绵延几百米的岩石带,远远地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附在岩石带上的墓洞和青灰色的墓碑。
岩葬本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靠近墓葬,墓前平地狭小,杂草丛生足有半人高。人在草丛中走过,昆虫四处飞舞,一不小心就可能一脚踩空从山上滚落下去,我们一行在向导的带领下小心前行。所经之处,墓洞一个连着一个,相互间隔不到两米。
文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陈思宽说,黄坦岩葬习俗最早起源于清末,根据有关记载,是从青田流传而来,当时黄坦还属于青田管辖。当时,这一带的人主要谋生手段就是到山上开采叶腊石制作石雕,死后无钱安葬,就用一张席子裹尸,塞进开采过的矿洞里,在洞口用一块石碑挡住,简单刻几个字作为墓碑,有些可能连墓碑都没有。之后,这个丧葬习俗流传到了黄坦镇,一些死后无钱安葬的山民就效仿这一做法,将火山岩石层的中间较为松软的部位凿开,将棺材放进去,再用石块或石板封住洞口。
在现场,笔者发现了各墓洞之间还有区别。一些墓洞口用简单的石砖封口,无字无说明,年久失修部分出现裂口,露出里面的陶瓶。而一些墓洞口则用青石板封口,还用繁体字刻上了墓主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专家解释说,各墓洞的区别也正反映出岩葬习俗的变化,刚开始是穷人的无奈之举,到后来人们发现岩葬地向阳、干燥,风水好,就变成了富人们争相抢夺的地盘。
多种葬俗集中一地非常少见
温州市博物馆馆长金柏东仔细研究了现场照片后说,温州继发现石棚墓、土墩墓、土坑墓、砖室墓、悬棺墓之后,现在又添岩葬新葬俗。每一种民葬俗,都跟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民俗习惯有一定关系,像温州这样一个地区容纳这么多的民葬俗形式,是非常少见的。丰富的形式是各民族、各地区相互接纳的结果,反映了温州人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吸收,它的发现可以为研究温州民风民俗提供更多资料。
据了解,该岩葬群将作为今年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关链接★
土墩墓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不挖墓穴,只在平地上堆土起坟埋葬。
悬棺葬
将棺木放入千米多高的悬崖峭壁之中,在永嘉楠溪江口两岸的高山、悬崖峭壁之间,现在还可以找到不少悬棺葬的遗迹。而永嘉、泰顺人将这种遗迹称为“吊船崖”。
石棚墓葬
该墓葬形式考古学上属于“巨石建筑”。浙南的石棚墓主要分布在瑞安、平阳、苍南等地,皆作棋盘式,属南方支石墓类型。它利用巨大的舌状天然石块,加一至多根支石木支撑而成。墓穴修在舌型石块之下,受损程度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