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9日讯
明天,就是杭州第一部有关精神卫生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了。
这部地方性法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精神病人的权利保护和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促进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条例还在全国首创了“公益补偿制度”,规定精神疾病患者如给他人造成严重人身伤害,受害人可向政府申请补助。
据了解,这部共六章48条的新法规实施一年来,在杭州13个县(市)区得到很好的贯彻。
6518名精神病人获救助
目前,杭州市精神病防治已建立了社区、县(市)区、市的三级网络,市第七医院担任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撑,目前这一网络覆盖整个杭州各个角落。
去年,杭州全市共救济困难精神病人6518人,救济款项达到736万余元,免费治疗精神病人5304名,投入经费达到98万余元,缓解了部分精神病人的家庭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杭州城区共收治无主精神病患者299人,还对109位无主病人实行精神病鉴定。确诊是精神病患者的,立即进行治疗和援助,以保证社会广大市民的安全。
“精神卫生立法的春天,很快就要来了。”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告诉记者,历经22年起草、修改20余稿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已由卫生部报送国务院,有望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一旦草案通过,精神病人的很多权益比如免费就医等就可以得到保障了。
杭州首家精神康复会所
昨天下午,杭州下城区潮鸣街道艮园社区的活动室,悠扬的音乐声中,十几名男女翩翩起舞,神情陶醉。
只有知情的工作人员知道,他们是一群正在康复过程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这家“爱心俱乐部”,是内地首家按国际标准成立的精神康复会所,去年4月刚刚在下城区成立。
康复会所模式,是杭州从香港引进的促进精神康复新模式。在会所,管理员与会员即患者是平等的,会所里有学习、健身、娱乐、工作等多个活动区域,每周定期开放。
通过学电脑、练书法、跳交谊舞等一段时间的会所活动后,许多会员都是逐渐改变了以往懒散、冷漠的态度,精神状态大为好转。
“以前在家成天就是吃药、睡觉,觉得每天都是虚度,没有意义。现在一下子多了很多朋友,精神好多了,又有工作的劲头了。”会员小张微笑着告诉记者。
潮鸣街道工疗站站长侯素琴告诉记者,已与香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香港大学专家曾来杭指导,协助共同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运作模式,促进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
侯素琴说,新实施的《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为该试点提供了基础,病人及其家属对此都非常满意。
贫病家属不再有后顾之忧
“以前很多病人家属经常来哭诉,担心自己过世以后,孩子没有人照顾,如今已经没有这个后顾之忧了。”据了解,目前该工疗站收治的45名精神病患者全部办好了最低生活保障,每月享有四五百元的补贴,而且春节能拿红包2000多元,平时节日还有米、油、购货卡等福利可以发放。
侯素琴说,以前有的家属逃避监护责任,对精神病人放任不管,给社区带来了很大管理压力,但新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病人家属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经过大力宣传和普法后,很多病人家属的态度都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