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9日讯
杭州有六成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不再从事传统的农活。这是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1月15日完成的第二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统计显示的结果。
150余万农村劳动力
实现稳定的转移就业
据了解,本次调查中,所有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员都包括在内。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20日,我市农业户数为111.2156万户,农业人口总数为351.5374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44.2462万人,其中从事非农就业达到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力总数153.379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63%。
根据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就视为稳定就业的惯例,杭州市六成以上农村劳动力已实现稳定的转移就业。
地区经济越是发达
转移劳动力就越多
从统计结果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就越多。像萧山、余杭这两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总数占当年末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6%、69%。而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淳安、临安两地,该数值仅为49%。
据分析,按照这个数据来看,杭州整体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就业。根据统计,2007年初次转移到本乡镇之内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就达到了6.3万人,初次转移在本乡镇以内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为6.7万人,共占了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5%。
本地经济越发达
外出打工就越少
从统计数据还能看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本地经济越发达,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留在本地打工的就越多。
像萧山区,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在本地就业的占了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8%,到本乡镇之外的只占总人数的8%;余杭区内在本地就业的占了总人数的50%,到本乡镇之外的只占19%。而在经济较不发达的淳安,转移到本乡镇之内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占了总人数的9%,大量的人都跑到了外地打工。
从整个杭州的情况看,超出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就业和就地转移就业。
种种菜或帮子女看看店
不少农村老人仍在劳作
这次农村劳动力调查还显示,不少农村老人仍旧在坚持劳动。仅西湖区的数据就显示,大约有10970名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老人仍在劳动。如留下街道、转塘街道和三墩镇地处城乡接合部,各家仍有一部分自留地,一些老人仍在种植蔬菜贴补家用;同时自家开店的较多,许多老人帮助子女看店;尤其是双浦镇地处景区中,开办“农家乐”餐馆及茶室的家庭较多,家中老人更是与子女一起从事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