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使山核桃自身生长岌岌可危
生物修复手段已初见成效
浙江在线02月29日讯
2006年6月10日,临安市清凉峰镇牛角湾山因强对流天气发生重度滑坡,数人被埋;
2005年夏,临安湍口镇迎丰村石坞山突遇山洪,发生山体滑坡,大量山核桃树连根拔起,被泥石流挟裹着涌向山涧。其中一户林农家中的山核桃被席卷得只剩一棵,山坡上,女主人无助哀号;
风来袭,核桃林间尘土漫天。常年扎根深山的山核桃树竟不堪山风鼓荡根起树倒。
……
所有这些灾害竟然都发生在临安的一些山核桃林地里。山核桃被临安人誉为摇钱树、金果子,不少山民每年唯一的生计就来源于此。然而,就是这一片片结出金果子的坡地上,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地质灾害隐患却日见揪心,而罪魁祸首竟是在核桃树下大范围使用的除草剂。
金果之殇
山核桃主要分布于天目山区,包括我省的临安、淳安、安吉和安徽宁国、绩溪等县市,是山区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很高的经济树种之一。山核桃适应性较广,海拔200-900米的山坡上均可扎根,尤喜好在松脆富含钙质的石灰土中繁衍生息。
临安目前共有山核桃林近50万亩,年产量近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半壁江山,是著名的“中国山核桃之乡”。山核桃已经成为临安昌化、昌北地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支柱。
每年白露,便是山核桃开竿采收之时,随着“咔咔咔”的敲打声在山间回荡,漫山遍野瞬间便坠满俯拾皆是的“金果子”。然而,核桃农们很快发现,核桃树下遍布的密不透风的杂草,使丰收的喜悦大打折扣。野草们不光阻碍了采集视线,也影响了采收效率。于是,每年两三次的除草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核桃农们每年开竿前必经的农作流程。
本来原始的挥刀除草,还不足以给核桃林下的坡地生态带来毁灭性重创。因为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而越来越追求快产快收的核桃农们还是嫌每年数次的割草劳作太碍事了,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一种被懒人发明出来,又被懒人们推崇备至的除草剂开始在核桃树下大显神威。这种名为草甘磷的化学药剂,极富渗透性,喷洒几次,即可斩草除根。核桃农们企盼已久的景致终于显现——坡地上,从此只有核桃树婆娑摇曳;采收金果子,从此也再没有割草之苦。但喜展欢颜的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另一枚苦果正由此悄然衍生——核桃树赖以扎根的这片富含钙质的松脆坡地因少了小草的濡养,而越发变得松软易摧。
每当山雨来袭,核桃林下便沟流纵横,坡地土壤大量流失,真是“远看绿油油(指山核桃林),近看浊水流”。据临安市水利水电局测算,临安50万亩山核桃林中,有八成林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因为保护层的失缺,每年每亩山核桃林的地表土壤流失度平均高达244~544吨。由于山核桃树根系不深,大量流失的土壤不光给山核桃自身的生长埋下祸根,更给山区的地质安全隐患留下伏笔。目前,临安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635.11公顷 ,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26%,山核桃林对水土流失的“贡献率”竟位居首要。据统计,临安每年山核桃林的地质灾害高达近百起,轻则尘土弥漫,重则林毁树伏,经济绝收,甚至山体滑坡,人员伤亡。结出金果子的山核桃林竟成了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坡地经济林也因此被专家喻为“绿色沙漠”。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坡地水土的大量流失又使河床泥沙淤积量逐年增加,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又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绿盾出击
水土流失的加剧已成为临安山核桃产业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也给山区生态安全敲响警钟,为尽快治理“绿色沙漠”,“山核桃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临安紧急启动。
2005年,临安水利水电局与杭州的科研单位联手,深入临安西陲灾情较重的清凉峰镇调研,经一年多的反复论证,于2006年在该镇岭下村实施了山核桃林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并逐步建立生态修复数据模型,之后,陆续在当地昌北、昌化、於潜等地推广。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从2006年至2008年分三期进行,项目总投资1293万元,由12个子项目组成,每年4个,目前已完成其中的8个,剩余四个预计将于2008年底前完工。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的多样性,临安山核桃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生物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防治体系包括坡面防治和沟道防治,前者主要以生物措施为主,主要措施有:在坡地上种植花草、紫萁、紫穗槐、黑麦草等;后者以工程措施为主,包括修建林道、采收道、蓄水池、截水沟、沟道整治等。
考虑到生态修复成本,各种措施将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象花草凋谢腐烂后,就是很好的钾肥,可以直接为山核桃生长所用;紫萁本身就是一种有着较高食用、经济价值的野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紫萁的适应性很强,耐阴、耐瘠薄,非常适合林下种植,并且能在短期内恢复植被,使水土得以保持,还可以收割当野菜卖。还有多年生的黑麦草不但有很好的固土壤性能,还可以收割养畜或晒做干草粉出售……
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不仅调整了林区产业结构,而且直接增加了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改善了林区生态环境,这可谓“一石三鸟”。而且从长远来看,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山核桃的病虫害防治、施肥量都会减少,管理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也间接增加了收入。
经过临安全体水利、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两年多时间里,已使5000亩核桃林地再披绿洲。从8个项目推进的情况看,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均达到80%以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60%以上,土壤侵蚀量控制到允许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坡地生态修复方案,颇受林农理解和拥戴。尽管目前的治理总量还不到1%,但人们还是对“绿色沙漠”的降服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