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说法正是当地市场的实际状况。2007年,温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呈回落趋势,同比少增153.48亿元。温州市银监局方面的调研也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大部分银行出现了存贷比失衡现象,全市10家股份制银行中有7家银行出现了月度存款负增长,同时全市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在7月末超过了100%,资金明显趋紧。
央行从紧方针不变的态度,让银行的信贷额度演变成极其稀缺的资源。尽管紧缩性的政策定位并非直接针对中小企业,但整体的融资环境结构,却令解决当地90%多就业机会的30多万中小企业本来就困难的融资问题雪上加霜。
“企业确实也没有太多选择,坐等风险投资垂青那是概率太低了,类似班龙服饰资金链断裂逃匿的已经好几家,其余的便只好无奈求助于利率高企的民间借贷。”早年也曾因为资金链遭遇破产危机的一温州服装品牌老板表示。
而此时,从外地撤回的大量民资正急需寻找出路,大大小小的担保公司于是应运而生。据周德文粗略估计,回笼资金现在至少有千万元进入了借贷市场。不过,一份去年12月29日上报浙江省有关领导的调查报告却显示,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这份题为《关于温州担保公司贷款垫资问题的调查》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9月份,列入温州市经贸委备案统计的39家担保机构,已累计为664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贷款53.49亿元,其中单笔在100万元以下的担保额占到61%以上,为大量缺乏抵押物、被银行拒之门外的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了创业资金支持。
促使这份报告出笼的背景,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会同省金融办、省银监局和省工商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专程赴温州调查担保企业办理贷款垫资的问题。在调查组进驻的两个月里,已有20家公司自动注销、骤然间消失。
从工商登记来看,当地现在注册有246家担保公司,其中光这两年来新注册的就有160多家,而在经委备案的却不足50家。上述报告就曾质疑,按照总注册资本规模31亿元和5倍的放大比例来计算,贷款担保规模可达到150多亿元。但目前温州市年贷款担保总额还不到20亿元,不及北京、深圳等地一到两家担保机构的年业务量。而且,从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规模看,注册资本普遍偏小,平均不到1400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及以下的担保机构有154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仅10家。
“现在很多担保公司做的都是短期放贷、垫资这些融资业务,而且基本都是现金进出,不能用银行卡。”知情人士钱某表示,这些业务通常都做得非常隐蔽。
据称,这种业务所有的手续都是按正规的来办理,跟去银行贷款类似,以借贷的方式打字条,有担保人、借款人,按照银行略高的利息立据。“但是暗地另立字据,这张字条上的利息有时就会是白字条的五六倍。如果发生意外,就按照字条上的利息追回。”
钱某说:“还我8分的利息,写的白条会是不到3分。”高额回报下出现的一个现象是,有农民工手上攒上了几万元钱,也试图拿出去放贷。
当地人行人士表示,随着民间融资主体出现组织形式的变化,隐含的信用风险也在逐渐加大,“但是对这块非法担保的领域,人行的监督十分困难。”
民间合规贷款组织设想
根据人行的测算,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容量有400多亿元。在浙江省金融办副主任包纯田看来,温州公布的数字比较中性,但偏保守。
“回笼的资金由于在外地受到投资渠道和银根收紧(的影响),回来搞投资的很多企业便选择了成立担保公司或者类似的理财公司,这部分资金至少在八九百万元。”周德文称,担保机构的大量涌现,跟大批资金回笼有着密切联系,目前温州很多担保公司的资金,都是从房地产投资与矿业投资中撤回的。
但是,相关的担保行业运作规范并不健全,也缺乏有效的商业赢利模式,担保收益难以覆盖担保风险。加上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偏离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为民间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少数担保机构出现了业务运作不规范、逐渐偏离担保主业的现象。民间借贷利率的飙升在温州不是第一次,只是这阵子碰上利率上升与原料涨价等因素,更是水涨船高。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金融中介机构不发达,使得资金无法发挥作用。解决之道就是让民间资本合理合法地进入金融市场。”周德文认为,既然温州是金融改革的试验区,不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因势利导,允许民间成立合规的贷款组织,这也不失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有益尝试。对此,老金深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