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12月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了两个专业分会,即省绿色环保志愿者分会和省法律援助志愿者分会,全省已有10个市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县(市、区)以及省属企业、高校、省直机关基本上都成立了协会、服务中心或服务总队等志愿服务组织或机构,全省形成了以省级协会为龙头,以高校、市县级协会为枢纽,以广大乡镇(街道)和社区志愿服务队、服务站为基点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体系。
志愿者队伍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在群体分布上,从青年学生为主体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拓展;在知识结构上,由群众性的广泛参与向专业化技能要求拓展;在人员组成上,由松散型的临时组织动员队伍向规范化的注册志愿者骨干队伍拓展。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全省志愿者共为全社会提供了1.03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几年来,注册志愿者制度、志愿者服务“卡”、“册”管理制度、小时制考评制度等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评估、奖励制度逐步规范,志愿者行动正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招募机制逐步走向社会化。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人力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了社会公开招募与组织招募相结合、广泛宣传与重点发动相结合的社会化招募机制。
注册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全省各地以基层志愿者组织为依托,不断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推进重点人群的集中注册,坚持“参与服务活动和项目与注册相结合”原则,实现服务与注册的有效对接,完善网上注册和管理功能,不断拓展注册渠道,真正实现了志愿者注册便利化和提供志愿服务便利化,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经常地参与志愿服务的良性机制。同时,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建城区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要求达到8%以上)被纳入省级文明城区考核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志愿者注册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培训逐步走向专业化。各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分层分类的专业化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志愿者的专业化管理能力,强化和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服务理念,使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服务更加有效。针对普通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理念知识、技能方法、基本素质培训,使他们在最短时间里获取相应的志愿服务知识,为下步实施志愿服务打下基础。针对骨干志愿者、管理型志愿者开展管理技巧等系统培训,有力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有序运作。
激励机制逐步走向长效化。各级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探索建立以“小时制”为主要取向的志愿服务星级认证制度、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储蓄和回报制度、以志愿者服务业绩和志愿服务时间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绩效评价制度,年度总结表彰制度等,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此外,品牌化的服务机制和网络化的组织机制也正在逐步建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