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区、瓯江上游。境内群山连绵,山地广阔,全县共有土地面积210.404万亩,其中山丘占87.5%;盆地、丘陵、谷地、低中山构成多层次的地貌类型,海拔高程从80米到1000米以上,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有力地推进了茶业快速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松阳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茶叶产业强县。现将松阳近年茶产业发展概况综述如下:
一、近几年茶叶产业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实现了茶树良种化,茶园基础面貌好。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我县根据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决策要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先后扩建了浙西南茶树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场,建立了茶树良种苗圃基地,为良种茶的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行高标准建园等措施,使茶树良种普及率及茶叶生产面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县现有茶园面积10.05万亩,其中良种茶园面积9.25万亩,良种率达92%,基本实现了茶树良种化。2004年和2006年我县两度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并被授予浙江省良种茶之乡称号。
二是茶叶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茶树良种茶园的迅速发展,以及多茶类组合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茶叶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县茶叶产量达5880吨,产值达31200万元,茶叶产值的大幅提高是良种茶园迅速发展和多茶类组合推广的结果,在我县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部分茶园亩产值超万元,名优茶比较效益在我县充分得到体现。
三是品牌整合提升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提升松阳茶叶品牌知名度,县委县府予以高度重视,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众多的茶叶品牌进行有效整合,确定“银猴”商标为全县茶叶主导品牌,并加大投入,历年来参加在杭州、上海、济南等地的茶博会以及香港、泰国美食节等诸多茶事活动,利用报刊、电视进行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大手笔打造银猴品牌,提高了松阳茶叶的市场知名度,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称号。“银猴”商标获丽水市著名商标,“松阳银猴”绿茶获中国文化名茶、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等称号,并于2003年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5月获“浙江十大名茶”称号。为更快更好地提升“银猴”品牌的知名度,于2003年底整合推出了松阳银猴、银猴山兰、银猴龙剑、银猴白茶和银猴香茶等银猴系列产品,为打造“银猴”大品牌确定了产品基础,“银猴”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
四是市场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浙南茶叶市场通过加大基础投入、异地新建,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已成为浙江三大茶叶市场之一。2007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达2.01万吨,交易额5.5亿元,市场交易量连续五年居浙江第一,已成为浙江省最大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茶类丰富的浙南茶叶市场吸引了大批客商,浙南茶叶市场的茶叶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特点,在重点产茶乡镇建立了10余个茶青市场,全县80%左右19100吨青叶经过茶青市场流通,实现了茶叶生产、加工专业分工,彻底改变了以往千家万户种茶又制茶、小而散的落后状况,有效地促进了茶叶产业化发展。
五是标准化生产有序开展。通过标准化建设,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规范了全县茶叶生产,提高了茶叶质量,促进了无公害茶大面积普及。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基地达37137亩,其中已获有机茶颁证面积达2695亩,建成无公害示范基地6640亩,推广面积6.3万亩;全县共有5家企业6个产品通过中国有机茶认证中心认证,11家企业通过QS认证。标准化的实施,为我县优质高效茶叶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六是茶厂优化改造工作扎实深入,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改善。我县目前茶叶清洁化加工主要任务是茶厂优化改造,县委县政府对茶厂优化改造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制定了改造计划,明确了改造目标,出台了扶持政策,举办了技术培训。近年来,我县茶厂优化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已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茶厂,到目前为止已改造初制茶厂60余座,其中松阳碧云天茶业有限公司和松阳县越玉兰茶厂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浙江省示范茶厂”,茶厂优化改造工作取得了开门红,被评为浙江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全县已有4座茶厂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有11家茶厂获得QS认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叶安全质量问题仍是一个主要问题。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国际市场上,加入WTO以来,欧盟和日本等国不断加大对进口茶叶农残检测项目,大幅度降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其中不少农药标准都按仪器的最小检出量(LOD)来执行。虽然目前农业、生物、物理等各种病虫防治手段逐步在茶叶生产管理中得到应用,但化学防治仍是目前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茶农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随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仍有发生,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仍有存在;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差,清洁化加工意识薄弱;产品包装销售过程没有完全实现清洁化生产。
2、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全县上规模的茶厂企业少,现有的大部分茶叶加工厂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履行合同信用程度差,难以带动众多茶农,与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极不协调。
3、茶叶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茶叶市场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与现代市场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茶青市场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县外茶叶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4、品牌效益不明显。茶叶品牌虽经整合推出了系列产品,并有几家企业开始使用“银猴”品牌,但很多企业仍自打品牌,整合的效用没有充分体现。
三、今后我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通过近年的不断努力,松阳茶叶产业从生产到加工、营销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使松阳茶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重点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深化茶叶结构调整。一是实行合理的区域化布局。茶叶基地建设实行区域化布局,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综合效益。从资源现状出发,将松古盆地规划形成高效早生生态茶区,把山区建设形成有机茶茶区,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效益最大化,提高全县茶叶品质整体水平。二是实行品种结构调整。近期发展茶树良种以龙井43、白茶、迎霜为主,还可选择适应性好、品质优的新品种作为补充。此外,要对以往一些品质一般、效益不显著的良种茶园(如福云六号等)逐步进行改植换种。三是实行产品结构调整。有意识地压缩生产过于细嫩的名茶产品,以确保名茶应有质量,同时提高劳动效率。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新产品,如深加工,综合利用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推进茶树良种化建设,最终提高茶叶生产者的生产效益。
2、重视茶叶质量安全。一是继续推进茶叶标准化建设。在茶叶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标准化建设,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全面开展茶叶无害化治理工作。切实抓好农资源头管理和大力推广优化防治技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三是继续抓好茶厂优化改造工作。我县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任务还相当艰巨,今后还应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措施,使我县加工现状得到全面改观。四是实施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茶叶加工与拼配过程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是保证茶叶加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五是实施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建立茶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实现茶叶质量可追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是今后茶叶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六是抓好茶叶两端检测技术。即抓好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检测技术,通过检测结果反映的问题指导生产,促进茶叶安全质量生产工作。
3、抓好茶叶品牌建设。“银猴”品牌作为松阳茶叶的主打品牌,已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进一步提高“银猴”品牌的使用率,应尽快进行“银猴”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或通过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形式培育龙头企业承担打造“银猴”品牌的任务,发挥品牌效率。今后我们还应在做好生产、加工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在茶文化、休闲旅游上做好文章,以文化包装茶叶,做大做强松阳茶叶。
4、健全市场管理体系。市场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但所有企业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因此现阶段政府职能部门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适当参与浙南茶叶市场管理,确保市场健康发展。市场管理以不影响市场业主正常收入为前提采取物业管理和经营管理相分离,政府牵头成立目标一致、协调统一的市场管理组织,负责市场交易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市场管理要着眼长远,加强服务,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以下管理体系:一是合理的、稳定的政策体系。吸引各地茶商进场交易,使进场的经营户能安下心来,保持市场经销队伍的稳定。二是优良的服务体系。加强市场信息、开拓销路和各类公益服务,向茶农茶商提供系列化服务。三是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等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维护市场的形象和松阳茶叶的声誉。四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县内有形市场的建设和县外无形市场的开拓,在强化浙南茶叶市场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到各大中城市兴办销售窗口,加快松阳农业与全国大中城市的对接,重点巩固以山东为中心的北方茶叶市场和拓展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茶叶市场,扩大我县茶叶在这些市场的占有份额。
5、培育茶产业龙头企业。运用工业的理念指导茶产业发展,把培育茶叶龙头企业作为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农资技术服务、统一按质量标准收购,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双赢;加快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在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实现互惠互利、相互合作,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农户组织起来,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