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其前身为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此所于民国27年(1938)1月成立,机关设在松阳县治西屏。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部分人员去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部迁往省城杭州。
在这八九年间,省农业改进所(下称农改所)的服务方向是:立足松阳,面对全省,开展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松阳县缘于近便,遂成先得月之近水楼台,而获种种优遇。随后,松阳县即被定为农业推广实验县。
浙江省农改所考虑到松阳县的制茶业历史悠久,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名气。据陈振隆先生在其《丽水·松阳·遂昌三县茶业调查报告》中说:“丽水、松阳、遂昌之茶,虽未列入四大产茶区,然以浙江省产茶县份而言,当亦可占一定地位。”因此,时浙江农改所于建所当年的冬天,即策划建立松阳竹溪区(今属西屏镇)横山试验茶场(又称茶叶示范场),并同时建成横山制茶厂。民国28年(1939)春,即开始种植茶树。该所租用横山东南隅50余亩叶家山,种植改良品种之大叶和小叶;同时他们也指导松阳农民对老茶树实施更新、整枝,复兴荒芜茶园,藉以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
对松阳各地乡村种茶户,农改所一方面鼓励农民垦荒植茶,拓展种植面积。据农改所民国30年(1941)的统计,几年间,松阳县共垦荒植茶506亩。另一面,连期举办种茶、制茶技术训练班,旨在提高农民栽培茶树和采摘茶叶的技术,更新茶叶揉捻、烘焙及产品包装等技术。横山示范茶场还经常派员前往古市、靖居、玉岩等地,收购农户的零星茶条,尔后,加工成干茶,并用铁皮筒或纸板匣包装成精品茶出售。此茶一般销往温州、上海、金华、严州、衢州、龙游等地。几年间,松阳茶叶即饮誉省内外,显赫茶坛。
据《丽水·松阳·遂昌三县茶业调查报告》记述:民国29年(1940),松阳年产茶500余担(自用茶在外),约值8000余元(民国30年币值)。据载,在当时的丽水等县之中,除松阳略有精品茶外,邻县鲜有。
在提高松阳茶叶品位方面,浙江农改所的确曾经做出许多不凡的贡献。首先是推广老树更新法。松阳人对待老龄茶树,传统的办法是,掘去老茶树根,不留一枝。这种斩草除根的做法,妨碍茶业的发展。省农改所的技术人员辅导农民,截去上部株杆,待到下年春天,再萌发新嫩枝杆,长势喜人。此法的推行,对发展松阳种茶业,其作用殊难评估。
在采茶方面也一样。采茶时节适时与否,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质。松阳农民采茶的传统指导思想是:只求产量提高,少顾品质优劣。往往待到芽长数寸始采摘。或采茶时,连叶带蒂一把抓,如此结果,必难制出质量上等的茶叶。经改进后,实行适时采、标准采,其茶叶之品质因此提高,茶农的经济收入就相对增加不少。
省农改所在其报告中曾这样写道:“松阳无红茶制造,专产绿茶。所制绿茶茶条则水分较低,品质较佳。”外来收茶之客商,踵继来松,纷至沓来。本地又无茶行。茶农所产的条茶和细茶,只能送至茶市求售,或待客商前来登门收购。每逢茶季,赴茶区收购者自然接踵而来。
松阳茶叶,深受浙江农改所有关专家的青睐。他们在调查报告中说:“横山茶,该茶出自本县竹溪区(今属西屏镇)横山地方,面积并不广,年产仅20余担。茶园在沿溪沙地,近年因受水灾影响,面积渐减,但制造方法较佳,每年春茶出时,也有人向他处收集茶条,加工改制,冒名出售,因此可增至30余担。其制造优点在于干燥。普通茶烘干后,即不加工。横山茶则不同,务使茶叶干燥呈灰白色为度,经复火后,即香味芬芳,其最上等者,再经略去杂物。此为其他各地所不及也。”
农改所还高度评价松阳卯山茶。省农改所一位专家在其调查报告中说:“卯山,为古市镇附近一小山,山上有野生茶数十株,每至清明节前后,附近农民即争先恐后,上山采摘。……所制之茶多属早采之芽,制成极细之芽茶,品质自佳,价值昂贵,其所以闻名者,即以质佳故也。该山系一公山,土质松肥,山顶尚能种植,如全部栽茶,可得茶山数百亩。”
再者,省农改所有关专家,还同时著文称道古市镇的下街园茶。其文称:“下街为古市镇一大街,下街沿溪民宅旁,有茶园数亩,园之四隅或周围,均栽茶树,年产约四担余,为内销之细茶,市上出售之下街菜囮茶即由此所产。”省农改所有关专家认为:“上述三种松阳名茶,或采摘较早,或制造得法,以致品质佳良,为世俗所称道。”
[注:每担为50公斤,有关资料援引民国29年(1940)版《浙江农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