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山的女儿,居家时,水灵灵、清翠欲滴;出嫁时,滋味鲜醇,嫩绿明亮,银毫显露。在全省名茶评比会上,品茶专家为之倾倒。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颇受消费者青睐。
她的名字叫“松阳玉峰”。
而“松阳玉峰”的命运却掌握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中,他,就是松阳县枫坪乡根下村的王叶土,一个山的儿子。
一
也许是生命的熔岩太浓、太烈,或许是青春的火焰太旺、太盛,王叶土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想走出一条乡亲们未曾走过的路。
许多人同王叶土谈话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一个话题:“你为什么会去承包茶场?”
王叶土回答:“茶在我国的历史悠久,需求量大,并且不会淘汰。”
一句平常的答话,道出了他的精明。
王叶土的脑子很灵,村里的人们都这么说,他干过篾工,做出的篮子,精细美观;绑出的椅子,结实大方。他也到大森林做过松脂工。用他的话来说,三十六行几乎都干过,就是没有一行使他干得满意。所以,就有人说他眼高心大。
也许正是这种不满足,促使他随时寻找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1982年1月的一个夜晚,寒风从山沟里一阵阵袭来,山里人早早进入梦乡。当乡广播站播出了乡茶场招标启事后,王叶土再也无法入睡了。
清晨,王叶土匆匆吃了早饭,步行了10多里路,赶到乡政府。
王叶土承包茶场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了。乡亲们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他们迷惑不解,王叶土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放着好好的手艺不干,要到山上去吃苦,也有的风言风语说他舒适的日子过腻了,想尝尝苦味。
这一年,王叶土32岁,正是人生的闪光季节。
二
寒风,席卷着大山的每一个角落。
冰霜,冻结了所有的枝头。
一个年轻人顶着寒风在山间小路上急匆匆地迈着脚步。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叶土。
王叶土终于到了茶场,而映入他眼帘的却是山坳里一座只有150平方米作牛棚用的破木屋和一片杂草丛生的茶山。他推开笨重的木门,一股臭味扑面而来,里面堆满了牛粪,梁上、四壁布满了蜘蛛网。王叶土转过身来,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心中十分清楚,摆在面前的不是一条坦途。他就要从这里开始十年的承包生涯。
他迎来的第一个困境,就是资金紧缺。家中的全部积蓄用到茶场,犹如杯水车薪;向信用社贷款,尝过索取欠款之苦的信用社,对尚无知名度的王叶土放心不下,他只好怏怏离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到了大年三十。
别的人家都在杀鸡剁肉忙个不停,王叶土家却冷冷清清,出现了以前都不曾有过的气氛。吃完简简单单的年夜饭,夜幕也拉下了,黑暗中传来一阵比一阵激烈的鞭炮声。帮他干过活的乡亲,来到家里索取工钱,可是,家中拿不出那么多的钱。山中一簇火光在移动,一个人手持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在坎坷的山路上疾走。那是从邻村亲戚家借钱回来的王叶土。三
一天,茶场升起了袅袅炊烟,王叶土把家也搬到了茶场。
夏夜的蚊子、冬夜的冰霜,在那简陋的木房里,王叶土一家,送走了无数个迟迟的夜晚,迎来了无数个匆匆的晨曦。面对“春见青茶一片绿,冬望杂草满山黄”的160亩茶园,掩盖着低矮的茶树,他买来有关管理茶园的书籍,边学边干,又筹集了8000多元资金,进行茶园建设。
功夫不负有心人。
干瘪的茶树露出了新绿,绿葱葱的嫩叶点缀着大山的娇美,希望之花似乎在慢慢绽开。
然而,茶叶连续两年滞销,又使王叶土陷入困境。恰好这两年林业政策进一步放宽,深居大山的人们靠山尝到了甜头,一些人做木头生意成了“万元户”。
王叶土的岳父也劝他去做木头生意,等还清贷款后,再去管理茶场。
王叶土摇了摇头说:“茶场刚刚起步,不能放,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王叶土决定走出大山。
东北三省、天津、无锡等城市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汗水换来的是宝贵的信息:茶叶生产的趋势是制名茶、优质茶。他感到茶叶生产的前景不再迷茫。
茶场山高,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云雾常年弥漫。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构成了茶叶优异的自然品质。
1984年,在县农业局茶叶技术员的辅导下,王叶土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嫩梢作为原料,精加工制作成了“松阳玉峰”。同年,在省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类优质名茶。
然而,“松阳玉峰”对茶叶的自然品质要求很高。原料的限制,影响了产量。王叶土又在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辅导下,生产出“松阳玉峰”的姊妹——大宗绿茶。
1988年,王叶土承包的160亩茶园全部投产。“松阳玉峰”也正式被省农业厅列为省级名茶。一种从未有过的宽心的笑,出现在他那黑黑的脸上。
面对着重重大山,王叶土尝到了创业的艰辛,也尝到了创业的乐趣。
在这6年里,为了使“松阳玉峰”和大宗绿茶发出迷人的芳香,王叶土投资了8万多元,用于茶场的各项建设,光割青草就达60多万公斤,积土杂肥5万多公斤。由于茶场百废待举,连续5年是负债经营,直到1987年,茶园土壤改造基本完成,各项设施基本配套,才获纯利123元,但,这是希望之光!
到1989年底,王叶土为国家纳税7万多元,向社会发放工资5万多元,而他自己也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注:本文原载1990年7月14日的《丽水日报》和农村信息报、《浙江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