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阴溪畔,有位心系百姓、用奉献和执著书写劳模风采的科技种茶引路人,他实践了“当人民满意的干部就要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生诺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他就是省劳动模范、省级科技示范户、新兴乡上安村原村委会主任刘晓高。
刘晓高,原是一位传统的农民。1983年他与同村村民周竹仙合伙承包了上安村和大畈村共74亩茶园。刘晓高看到茶园荒芜、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农民种茶没有积极性的现象,多次参加县农业局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从修剪、施肥、病虫防治到名优茶制作,掌握了全套的茶叶栽培和加工管理技术,并取得了茶叶助理农艺师的职称。他将所学到的技术用到自己承包的茶园上,对这74亩低效茶园分期分批实施综合改造。由于茶园得到强化培育,茶树长势有了巨大改观,为全县低效茶园改造树立了榜样。
刘晓高意识到优化采制技术是提高茶叶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因此他十分注重名优茶的采制工艺技术。为了提高茶叶加工效率和茶叶质量,他先后投入3万元资金,添置电热炒茶锅(灶)10台,其他名优茶机8台,使名优茶加工基本走上机械化生产。由于采用了名优茶采制工艺技术,配置了先进加工机械,使茶叶生产从过去单一的大宗茶走上名茶→优质茶→大宗茶格局,既适应了顾客对不同茶类的需求,又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他承包的茶园两年后效益成倍增长,得到了年产值8万多元的可喜效益,成为本县茶农科技致富典型。
刘晓高先后发展的20亩名茶基地,亩均产值7000多元,成为本县茶叶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种茶热情高涨,茶园由不足50亩发展到700多亩。1994年底,善于捕捉机遇的刘晓高,又转向茶叶加工,办起了茶厂。他认为这里气候独特、茶叶质地好,且远离工业污染,适合名优茶的发展。他邀请茶叶专家到现场指导。他先后投资50多万元,创办了两座名优茶加工厂。
现在,刘晓高仅茶叶生产一项每年收入30万余元,是松阳茶叶科技致富大户。
“要致富,种茶树;要种茶,找晓高”。这是在松阳县新兴乡上安村村民中广为留传的一句口头禅,村民们无不夸奖自己的村委会主任刘晓高。
上世纪90年代初,上安村人均收入仅308元,是个传统的产粮穷村,全村主导产业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他走村串户听取群众意见,并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座谈会,商讨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他在反复对比的分析中得出“要想富,种茶树”和“要想发、粮改茶”的思路。于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他提出了“把种植茶叶作为本村经济发展主攻方向”的建议,被村民代表大会接受并形成决议。他深知,为民办事首先当以身作则,说干就干,他首先从自家做起,把自己的5亩多“当家田”全部发展成为茶园。
其实早在1990年,身为村委会主任的刘晓高就已拿出1.5亩大田作种茶试验,获得亩均收入2500多元的好效益。于是他先后将5亩承包地全部改种茶叶。他“俯下身子干,做给群众看”的行动感染了村民。阙增娣、刘松法等12户农户积极响应他的种茶致富建议,但苦于没有资金投入,只能是干着急。老刘得知后,主动将30多万株茶苗赊给他们,帮助他们发展了60多亩茶园。
上安村的村民见他开发的茶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对发展茶叶增强了信心,掀起茶叶基地开发的高潮。为了解决村民开发茶叶基地投资、土地等困难,他和村干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采取了村民自愿开发、先暂免上交款、连片实行贷款扶持和争取项目扶持、旱田改茶、租赁性开发等多种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村民投资难题。传统的早稻→晚稻→小麦种植模式被打破,全村种茶热情急剧高涨。到1999年,该村种植茶叶基地面积达320亩,80%的农户种植了茶叶,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村。
由于刘晓高的茶园管理很好,周围农民纷纷拜他为师,全村出现了茶园管理热。为了使全村茶农掌握茶叶的栽培管理技术,近十几年来,每年他都密切配合村委会、县农业局举办茶叶培训班,邀请县农业局茶叶专家为全村茶农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发放资料、广播宣传、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指导茶农加强茶园的栽培管理。他还经常向茶农传授自己在茶栽培管理中摸索的一套技术经验,有时还亲自到现场手把手进行指导。
面对村民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他通过算帐对比、典型引路等激励措施,带领群众新开发无性系良种茶园700多亩,同时,他在全村组织科技培训,把茶叶栽培、加工技术传播到家家户户。
由于上安村茶农认识到科技的重要,加强茶园的科技管理,茶叶给上安村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到2005年止,全村已发展良种茶园720亩,年产名优茶90余吨,人均茶叶增收5456元,占了全村人均收入6000多元的91%,茶叶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说:“我们种茶能致富,全靠我们的领头雁刘晓高”。刘晓高不仅在本村甚至在松阳茶农中有口皆碑,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示范户,2003年被评为丽水市百名致富能人,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双带”好党员、省劳动模范。上安村也因此成为种茶小康村和首批市级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