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高华
冯爱倩
浙江在线03月05日讯
1982年5月的一天,义乌农妇冯爱倩走进义乌县委大院,和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谢高华“吵了一架”。冯爱倩不明白,自己没工作,到城里做点小买卖,为何要被赶来赶去,还要被罚款。他们的争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冯爱倩走后,谢高华开始认真思索冯爱倩的话。他派了个工作组,对农村状况进行调查,也对当时只有3平方公里大的县城里的摆摊者进行了查看。
1982年9月5日,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义乌县委作出了一个当时被人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随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义乌县委、县政府的一号《通告》问世了:“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1984年12月,谢高华调任衢州,但义乌的小商品城之路从此却拓展开来。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义乌拥有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2007年成交额达到348亿元,连续17年居全国工业品市场之首,并已成为全球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
冯爱倩:我找过谢高华三次
1982年,40岁的义乌农妇与刚到任的县委书记谢高华的“争吵”,无意间促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诞生。冯爱倩就是当年那位农妇,今年70岁了。她是义乌第一代摆摊人,后兼任义乌小商品城治保委员会和妇女联合会副主任,现退休在家。冯爱倩家的店面在农贸城的国际花市,记者日前赶到冯爱倩家。
冯爱倩右手腕戴了一只玉手镯,她点着了中华烟,抽了起来,“我每天抽两三根,不多,这一习惯我保持了几十年,做生意要打交道。”采访就在悠闲的气氛中进行。冯爱倩边抽烟,边回忆:“现在生活好多了,当年真叫苦。我有五个小孩,原来都是居民户口。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把户口迁到了农村,也就是廿三里镇。为啥叫廿三里,因为它离义乌23里地,廿三里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过去义乌人穷啊,农历十月,义乌人就出去了,挑担走街穿巷,一头是红糖,一头针头线脑,各地都去换鸡毛,换回鸡毛,卖给供销社换钱。”
“1980年,我就开始做这样的小买卖了。家里有这么多人要吃饭,我又不会种田。每个月农历初一、初四、初七,我会到廿三里赶集。其他日子生意没得做,我们就想到义乌城里摆摊,当时也没有交通工具,我就是挑着担子‘跑路’。”
“露天摆摊,按当时的政策,是要‘割掉’的。我被人家赶来赶去,又要罚款,实在没办法,就想找政府反映反映。找县委书记,也是壮了胆子。别看我现在算是名人,但当时我这个妇道人家,没有什么地位。我找过谢高华三次。第一次他正好在县委门口,我就问他,你是不是谢书记,为什么城里不让我摆摊,我们都没饭吃了。他要我到办公室去,我心一横,心想去就去。看到他抽烟,就递给他一根‘大重九’。他听我说完,就说,你先去摆吧,我叫他们不赶你了。接着,义乌湖清门就形成了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露天的。后来两次我找他反映情况,想怎样把这个市场搞得规范些。不久,第二代小商品市场也形成了,上面有石棉瓦的。后来,我做五金生意,做到2006年就不做了,五金配件太重,我一个人送货太吃力。我大儿子在市场摆摊卖袜子,还开了个小工厂。”
谈到谢高华,冯爱倩有些激动:“谢书记是有魄力的,没有他就没有小商品市场的今天,现在市场里小商品有几万种,外商多,韩国人就有5000多人。1984年,谢书记回衢州了,但我们成了老朋友,平时像走亲戚样常来常往。去年年底我去温州过年,还专门打电话向他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