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在家的黄烈文,仍很关心各地的粮食生产情况。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和袁隆平先生(图左)的一张合影成了黄烈文一辈子的珍藏。
浙江在线03月05日讯
在武义县农村采访,上点年纪的老农大多记得一位叫“种子王”的人。这位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种子专业科班的农技员,三十多年如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投入水稻良种培育。在当地老农的记忆中,只要“种子王”黄烈文来村里蹲点,就意味着当年水稻产量一定会大幅提高,有人将黄烈文誉为武义的“袁隆平”。如今,已经73岁的黄烈文已退休在家,谈起几十年的育种生涯,老人感慨不已。“民以食为天”,黄烈文说起自己从年轻时就选择的这项事业,仍觉得无怨无悔。
-小档案
黄烈文,73岁,属猪,出生于浙江磐安,1961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种子专业
主持完成汕优64、汕优48-2等籼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配和推广,杂交早稻开发,双季杂交水稻亩产吨粮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项目,使武义县成为全国率先实现早稻品种杂优化的县之一。
曾获得科技进步奖11次,农业丰收奖10次,受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度评价。
199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种子王”对种子情有独钟
黄烈文1935年出生在磐安县一个偏僻的山村,母亲早年去世。幼年时家境尚好的他在初中二年级时遇到了人生第一道坎。父亲的去世让黄烈文家顷刻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性格倔强的黄烈文坚持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黄烈文卖掉了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每天翻山越岭坚持自己的学业。
1956年,黄烈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但命运又与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入学不久,黄烈文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甲肝,让黄烈文不得不离开刚刚迈进的大学校门。
回乡后,黄烈文无奈在磐安中学当起了教生物的代课老师。繁重教学任务让黄烈文无暇顾及自己的大学梦。次年高考,一位要好的同学见黄烈文实在太忙,就帮他报了名。已经将近一年没有系统复习的黄烈文凭着过硬的底子,再次考上了浙江农业大学。填报志愿时,黄烈文毫不犹豫地填了种子专业。“那时候填饱肚子都是件困难的事,我想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做些事情。”黄烈文说,自己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四年后,大学毕业的黄烈文放弃了留杭州的机会,被分配到武义县农业局下属的种子站。不久在他的要求下,又被调入农技站,专门从事优质稻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