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6日讯
“这座古戏台逃脱了被拆迁的命运,但看来传下去还是有难度!”昨天,站在破旧得如同风中枯树的古戏台前,宁海西店礼村73岁的村民刘良可言语间充满惋惜与遗憾。这座位于村中古祠堂内的古戏台,甬台温铁路曾为它而改道。
古戏台始建于明代
这座破败的古戏台坐落在礼村村口同样破败的“双桧堂”的中庭。
据刘良可介绍,礼村是千年古村,原名“阆风里”,村民大多姓刘。礼村之名,得自于宋代与鄞县大儒王应麟齐名的名士、嘉定元年进士刘倓。刘倓以“礼”名村,并在村中植下桧树两棵。明朝时,礼村村民在这两棵桧树前建“双桧堂”祠堂,以纪念刘倓。
“你看,这基础上下一样大小,应该是明代的。”昨天,曾多次考察过这座古戏台的我市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指着古戏台的一根柱子说,这座古戏台的始建年代和祠堂一样,应该也在明代,只不过在清代进行过大规模的翻修。
甬台温铁路为它让路
专家看重这座古戏台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它古老的年岁,更在于它的建筑形式,这座同心圆攒尖顶式的古戏台拥有奇妙的双联斗拱和九卷棚藻井结构。 “在宁海现有的100多座古戏台中,这样的结构独一无二!”杨古城先生如是说。
因为它的价值,甬台温铁路特意为它侧了一下身。2006年4月,甬台温铁路宁海段指挥部曾准备将其拆除,以便甬台温铁路能直线穿过礼村。不过,在村民、当地政府和文保专家向他们反映了这座古戏台的文物价值后,甬台温铁路的建设单位特地修改了规划,让铁路向外移了数十米,将祠堂和古戏台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不可避免的“衰老”
尽管逃脱了被拆除的命运,但古戏台的“衰老”却不可避免。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空荡荡的“双桧堂”内,古戏台的大柱子歪歪扭扭地立着;发黑的戏台地板上布满了虫眼,上面堆着五六摞蒸屉,下面则堆满了破旧农具;藻井依然深邃,但木构件已经有不少脱落。更为致命的伤害在戏台后部。由于年久失修,戏台后部前几年倒塌了,现在,一座二层的水泥房子不伦不类地立在那里!
据村民反映,前阵子宁海文保主管部门也来实地察看过,建议对包括古戏台在内的祠堂进行整体修缮。专家们经过测算,维修费用至少要数十万元。这对阆风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
“我们看了也很心疼,祖上留下的宝贝啊!”刘良可老人眼里满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