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爱娣母子俩每晚临睡前,都不忘给徐秉国打个电话。
浙江在线03月10日讯
“加上这109名小义工,我们已经有200多名小义工了。”昨天,宁波江北白沙街道“义工俱乐部”的负责人陈水萍一边数着义工档案表,一边告诉记者,“你看,档案表前面的是孩子的名字,后面的是他们父亲或是母亲的名字,接下来,他们就可以亲子搭档,一起做义工了。”
这个义工俱乐部成立不到3年,已经有了1000多名义工的规模。几天前,义工俱乐部开始对外招募年满6周岁到12周岁的小义工,和他们的义工爸爸或义工妈妈组成“亲子义工团”。记者昨天去的时候,看到了这份厚厚的档案表。
在册小义工200多人
“其实在没有成立‘亲子义工团’之前,我们这里就已经活跃着100多个小义工了,因为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是义工,他们平时就常常跟着父母一起来做义工。”在陈水萍看来,“亲子义工团”的成立,不过是“实践”落实到“组织”罢了。
白沙街道的“义工俱乐部”成立于2005年4月,陈水萍说,考虑到义工的安全和成熟程度,他们一直以来只招收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但几年来,加入这个行列的孩子越来越多,于是,街道里决定成立一个“组织”,把孩子们的爱心和力量凝聚起来。但又考虑到有的孩子年龄小,许多事情还需要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何不让父母和孩子结对干?”“亲子义工团”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陈水萍先对原有的“义工俱乐部”成员作了统计,将平时跟着父母做义工的孩子全部纳入“亲子义工团”,共有100多人,“他们跟着父母照顾孤寡老人,帮助困难家庭,他们父母的工作时间我们是有记录的,加起来已经有10000多个小时了。”
再加上最近新招募的109个孩子,目前,“亲子义工团”里已有200多个小义工了。
妈妈不方便干的事,儿子顶上
在白沙街道正大社区里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对母子俩刚吃过晚饭,记者过去时,妈妈正在收拾碗筷,儿子则开始温习功课。桌子上吃剩的豆腐和咸菜,破旧的家居摆设,分明告诉外人,这户人家的日子也过得不宽裕。
街道干部介绍,这是户“明星义工”家庭,妈妈叫姚爱娣,和儿子姚文泽相依为命,他们自己还是低保户,可是母子俩照顾附近一位独身残疾人已经4年多了。
受他们帮助的残疾人叫徐秉国,患有强直性脊椎炎,行动不便,几乎从不出门。4年前,姚爱娣通过社区干部了解到这件事后,就一人揽下了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任务。
买菜、洗衣服、打扫卫生……那时姚爱娣还在家政公司做“钟点工”,但每天都要去徐秉国家里帮忙,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趟。时间一长,这个“秘密”被儿子发现了,他也偷偷地跟了过去,“徐舅舅看到我很开心,拉着我聊天。走的时候,他还摸着我的头,要我常来。”从那以后,姚文泽就经常跟着妈妈去徐家帮忙。
有一次,姚文泽无意中发现徐秉国的脚趾甲很长了,就跑去告诉妈妈。妈妈有点为难,姚文泽就拿着剪刀自己去剪,可是由于徐秉国的病不能弯腰,已经很久没有修过脚趾甲了,趾甲又厚又硬,姚文泽怎么剪都剪不动,他就端来热水,把趾甲泡软了再剪。
之后,凡是修指甲、擦身之类妈妈不方便做的事,就由儿子包干了。“包括袜子、内裤这些贴身衣物,也都是我帮舅舅买的,和我用的一样。”姚文泽告诉记者。到如今,他已经习惯称徐秉国为舅舅。
自己还是低保户,为什么还如此热心地帮助别人?姚爱娣说,是为了感恩。刚到正大社区那会,他们连房子都没有,是社区帮忙申请了廉租房。后来,她又在社区里找了份工作。“别人帮助我们,我们也要去帮助别人。而且和孩子一起做义工,感觉自己和孩子都在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新报名的109位小义工中,大部分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许多家长表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有爱心,孩子将来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除了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在帮组别人的过程中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认为父母给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等他们学会了如何去帮助别人,也会懂得体谅父母。”一位姓汪的爸爸说。
“亲子义工团”原本是要招募“家长+孩子”的义工组合,但陈水萍发现,也有不少孩子是独自来报名的,“这样的孩子我们也都收下了,他们的父母可能还不了解我们这个团体,那就反过来,让孩子去带动他们的父母献爱心。”
根据小义工们的兴趣和特长,“亲子义工团”已经组建了少年协警、文明行动劝导、爱心助老、楼道管理等10多个小分队,新加入的小义工们很快就会“上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