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源于宋元南戏,兴发于松阳的古市及玉岩一带,曾被称为“白沙岗之土调”,是我省八大高腔之一,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现手法保留了粗犷、原始和古朴的风貌,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
松阳高腔的剧目内容、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都有自己的特色,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村俗戏文”的特点,武戏文演,角色们在轻松愉快的鼓乐声中,互相配合造型亮相,颇似民间风味的舞蹈艺术。表演剧目极为丰富,已知曾上演的剧目大小计36个。
近年来,在文化主管主管部门松阳县文广新局的努力下,2006年,松阳高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在在高腔的发源地——松阳县玉岩镇周安村和新岗村成立了松阳高腔传承基地,两名“松阳高腔”艺人吴陈基、陈春林榜上首次入选国家非遗传承人,为高腔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目前玉岩镇白沙岗和周安两村的两个松阳高腔剧团已恢复演出活动,共有高腔演员60余人。
道惠夫人会
道惠夫人会源于民间传说,属于民俗庙会表演类,除正月十四全村摆祭外,还有太平花灯表演。太平花灯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四起灯,由花灯、船灯、龙灯系列组成,其价值在于属宫庭花灯类,其舞法与民间流传的街道、项弄花灯不同,带有宫庭艺术色彩,可称为灯彩之首,流传几百年至今。表演人员、演唱人员、乐队共二十余人组成,灯队的表演人员是固定的一个丑角,二个旦角,演出时,丑角在前,旦角在后,以走三角阵为主进行表演。表演时唱民间小调(由专门的演唱人员伴唱),这些民间小调有的固定,也有现编现唱的,固定的民间小调以吉祥喜庆、劝人为善、历史传说为主,现存的有《十二花名》、《一串歌》等五十余首。
竹溪锣鼓
竹溪锣鼓属锣鼓乐,始于清初,由民间多种锣鼓调扩变而成,乐曲变化多样,节奏稳健,风格独特。其由五人组成乐队,配有大鼓、板鼓、大镲、小镲、响木、大苏钹和小锣,演奏时,分固定坐式和行走演奏。固定时司鼓有时用板鼓敲打出鼓点,并兼大鼓演奏。行走时,司鼓者使用特殊木架器具,抬杠敲打,鼓签由约二尺五长的竹片制成,一路敲打,走街串巷,轻便自如。
现传的锣鼓曲目有《起板锣》、《转板》、《三下头》、《转鼓》、《闭板锣》、《三眼锣》、《闭鼓锣》、《老鼠台》等。
延庆寺塔
位于松阳县城西2.5公里处的延庆寺塔是松阳标志性建筑之一,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身姿,享誉省内外,历来是观光者的必游之处。
延庆寺塔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至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比杭州六和塔还要早163年。因塔址在云龙山下延庆寺前,故以寺取名。该塔外观挺拔俊秀,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高38.32米,是江南古塔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北宋遗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延庆寺塔于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延庆寺塔已成为各地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家大院
黄家大院位于松阳县城北二公里的乌井村。大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完善建成于民国九年,总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黄家大院是浙南古典传统民居的典范,大院布局合理,构筑精巧,主次分明,功能齐全。大院内的木雕技艺十分精湛,有镂雕、圆雕、套雕等。装饰题材文化内涵丰富,尤为珍贵的是百寿厅牛腿、雀替及柁墩上雕刻200多个篆体“寿”字,写法无一雷同,是集书、画、雕艺术为一体的杰作,让人回味无穷。
黄家大院华丽精美的雕刻艺术折射出宅主求富贵祈长寿的善良愿望和植根于民间的浓郁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和艺术才华,成为浙南民居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