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0日讯
自从过完年,许多至今尚且单身的年轻人都在嘴上或者心里“磨刀霍霍”:今年一定要找一个,搞定这个事情!原因嘛,多半是受父母亲友的刺激了呗!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圈子还是那么大,单身人士转而投向网络……
2008年2月13日,也就是情人节的前一天,一份叫做《2008中国网民婚恋调查报告》的文书在杭州出炉,据说这也是我国首份专门针对群体的婚恋主题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由中国红娘网联合中国婚协发起。结论很细致,但最扎眼的一串数字,是在154386名被调查者当中,70227人选择“使用过婚恋网站为主的网络征婚方式”,占45.5%。
好吧,就算参与这次网上调查的都是年轻人,就算网络婚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个结果仍然让人暗暗吃惊。接近半数的年轻人,自觉自愿地登录婚恋网站,目的明确地给自己找结婚的伴儿。WOW~这简直是把万松书院整个儿搬到了互联网上,而且起劲的还都不是退休在家闲得慌的家长——他们要知道儿子女儿在背地里,在那个他们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里,能有那么高觉悟,大概要高兴死了。
真是盛况空前。
想想就在不那么遥远的5年前,这拨比现在年轻5岁的爹娘们的主流思潮,似乎还是和网恋不共戴天的,更不用说网婚了——发觉网恋了,二话不说直接打死——杭州话有个专用的名词叫“搠散”——根本不给你们结婚的机会。说来也奇怪,那时他们中只有很少的人上过网,却可以如此立场坚定地咬定网恋“不靠谱”甚至“邪恶”。但几年后,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对网络知之甚少,却满可以接受网络婚恋,并且假装不经意地向邻居炫耀:“网上认识的,现在的小鬼,随他们自己去咯。”
时间真是个有趣的东西。尤其是在某种剧变之后,再回头去看。
1997年,当中国人就着盗版VCD观赏Tom Hanks和Meg Ryan的《网络情缘》时,互联网在中国社会,基本只存在于传说中,网恋更是不折不扣的童话故事。而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也值得一提——《You’ve got mail》。显然,这段网络情缘是通过电子邮件完成的——这个在当时时尚极了的物件,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呢?同样在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接触了ICQ,第二年年底就有了OICQ,从此,中国的年轻人除了像Hanks和Ryan一样在聊天室里没头没脑地乱撞然后互发E-mail之外,多了一项更生动更精确的情感武器。对于此时的网恋而言,“见光死”和OneNight Stand似乎是最大的话题,也是全社会诟病的对象。再后来,摄像头和数码摄影的普及,基本杜绝了“见光死”的可能,但也给网络色情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至于OneNight Stand,它一直存在,这个道德上的灰色地带其实与网络无关,却一直被拿来作为攻击网恋的理由。
一切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规模,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有效率。专业的婚恋网站以及几乎每个大型门户网站都有的“交友”平台,很快成了时下主流。对于那些希望在网上找到另一半的人来说,这里更安全、更高效。而对于这些机构来说,这是一宗前景无限的大买卖——截至去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只比“网络情缘”的故乡美国少500万,位居世界第二,而据中国互联网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1亿的中国网民中,55%是未婚群体,这是个多大的市场!
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网民和网站双方的共同推动下,网络婚恋也已然成了社会生活中最为惯常的一部分。不再有那么多好奇,也不再有那么多非议,有的只是一串高速增长的数字,以及越来越多的甚至接近无限的情缘。现在我们已经领教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那时候,“情缘爆炸”又会是什么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