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家》后续报道
两条寻亲路19年之后在嘉兴到达终点。海盐县武原镇的曹小龙夫妇确定来嘉兴打工的江西小伙余风就是他们失散近20年的儿子,余风也对此深信不疑,现在一家人在等DNA亲子鉴定结果(晚报昨天有详细报道)。他们说,不管结果怎样,他们认定了对方。昨天下午,余风将所有家当带到了常绿景苑爸爸妈妈的家里,准备结束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余风寻找亲人的17年里,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是一种渴望亲情的力量,让他走到今天。
旧棉被曾是最大温暖
很多人听到余风寻亲的故事后,第一反应是:6岁的孩子啊,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挺过那段开始时的流浪岁月的。而余风总是淡淡地笑,“这也没什么,这17年来每一天对我都差不多,相比心里对家人的思念,任何外界的辛酸都不算什么。”
在那个寒冷的雪天离开小山村后,余风就开始一个人面对所有的风风雨雨。没有吃的他就挨家挨户要,有时实在要不到吃的,他就在垃圾箱里找,只要能吃的都吃了。晚上没地方睡觉,公园的长凳,偏僻的桥洞都是他休憩的场所。余风说,因为离开山村时没带任何行李,晚上睡觉特别冷,只能缩在草堆里,尽量蜷缩成一团,早上醒来四肢都冻僵了,伸也伸不开,要过很久才能站起来。后来有一户好心的人家看他可怜,给了他一床旧棉被,这床旧棉被是他当时最大的温暖。“有了这床被子,我没有被冻死,也是因为这床被子,让我铭记到今天,在这条路上,苦过,也温暖过。”余风说,旧棉被他带了好几年,陪伴着他从江西一直辗转走到了温州。
自学一门手艺
13岁之前的日子是在煎熬中度过的。余风每天想的是,什么时候能长大一点,这样就可以找到工作了。13岁那年对于余风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不仅找到了工作,还开始自学起手艺来。
温州一家餐馆的老板看他可怜,让余风留在他的店里帮忙洗碗。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余风做得很努力。他需要有自己的收入,这样他才可以有资本用来寻找亲人。他将休息时间也花在了厨房里,平时只要没事,就帮厨师打下手,帮忙配菜端茶,然后站在一旁仔细观察。几年下来,在没有人精心指点的情况下,余风自学成才,成功掌握了个中门道,成了一名厨师。他还跑到附近的学校去当“旁听生”,为的就是学习算术和写字。
有了一技之长和初步的文化知识让他底气大增,余风觉得,他可以出去实现多年的夙愿了,即使走遍全国各地,即使要走一辈子,也一定要找到亲人。
曾经寻找当年的山村
17岁那年,余风想再回一趟出走的小山村。“我想再找到那个村子,找到收养我的那户人家,如果我是他们买来的,那么我通过法律手段来了解真相,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于是余风按他当年走到温州的路线,凭着残存的记忆又走了回去。经过了11年,很多路早已改道,但途经的城镇依然还在,甚至有些躲避过风雨的桥洞土窑也没有拆掉。他走了7天7夜,走累了睡一觉,醒来继续走,一路又走回了江西。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找到那个山村,唯一的线索就此中断。
肩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
回忆起这17年来的艰辛,余风仍然是一脸笑容,他觉得比起眼前的快乐,以前受的那么多苦都值得。他说,从现在开始,他要肩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要赚钱给父母养老,还要好好呵护18岁的妹妹。
为了尽做儿子的责任,余风开始承担起家里的家务。昨天中午,他将宫爆鸡丁、酸菜鱼头等拿手菜都写在一张纸上,家人想吃哪个他就做哪个。他说,他会尽快去饭店找一份工作,肩负起养家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