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市召开全市工业经济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国华出席了会议。会议全面回顾了去年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明确了今后几年的目标和任务,其间释放的大量政策信息,让企业界及有关各方为之振奋。
关键词:转型、发展、培育
去年的工业成绩无疑是一份超过预期的漂亮答卷: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42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船舶工业实现总产值193亿元,同比增长80.3%,已成为我市第一大工业产业,两项指标已分别连续5年和4年保持了25%以上和80%以上的增速。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去年完成工业投资93亿元,同比增长60.8%。实现了效益好于速度的高质量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2.3亿元,其中利润20.8亿元,分别增长58.9%和73.1%,两项增幅均为全省第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有38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全部开工且累计完成技改投入14.74亿元。
在工业经济总体处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行业、领域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成本等诸多要素的制约。在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继续走工业强市道路的同时,工业领域必须努力做好“转型、发展、培育”三篇文章,政府也必须加大政策层面的引导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化挑战为机遇,求得更大发展。
水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将提速
水产品加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规模总量、加工能力、技术装备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带动就业等方面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有3万多劳动力从事该行业。但是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出口贸易壁垒等影响,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有的企业已因经营困难而关停。整个行业到了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全行业整合提升的关键阶段。为此,我市将通过政策引导加快调整、优化步伐。
据悉,今年起我市将实行产业准入制度,除海洋医药、海洋生物类生产项目,产品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高精深加工项目须报审核实施外,原则上三年内不新建水产品加工项目。市里将出台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并购整合。为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相互压价等导致全行业受损,将建立政府和水产行业协会主导的会员企业自律机制。今年起试行对红虾、蟹等主要产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继续实施出口最低保护价制度,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行业龙头企业给予指标倾斜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拓展内贸市场,对龙头企业开设专卖店等内贸销售网络、吸纳我市其他水产加工企业产品进入其专卖店的,也将给予奖励。
扶持船舶产业集聚和船配业发展
我市船舶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配套体系还不完善,下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提升行业水平,发展配套产业。我市将设立船舶配套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新港工业区船配基地、六横船配园区、定海工业区船配基地、岱西船配工业区等产业集聚区内的重大项目建设。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拟订奖励办法,对引进发展核心产品、生产船配新产品、通过国外知名船级社资质认证的船配生产企业,以及对带动本地船配制造业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修造船企业进行扶持。
进一步落实“南生活、北生产”
加快实施舟山本岛南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引导部分企业向岛北临港产业集聚带发展。南部产业发展将实施准入限制,严格控制一般性企业进入本岛南部已批准或已形成规模的工业集聚区块。允许进入的项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占用资源少,低能耗环保型,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并达到一定的投入产出标准。除上述工业集聚区外的南部其他区域,一律不再新办工业项目。进一步强化南部区域的环保节能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南部区域的污染源与能耗点。不符合南部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政府鼓励其搬迁到北部集聚带,企业搬迁后留置土地的收益,按一定比例返回给企业。
推动优势工业集群和乡镇加快形成
我市决定从今年起培育和扶持一批优势工业企业,并实行年度动态管理,对没有达到发展要求的,将取消其培育扶持资格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其他企业达到标准后也可以进入。第一批培育对象为:至2011年,年工业销售达到100亿元、50亿元和2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22家;主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8家;水产加工特色优势企业9家。按照这个发展计划,目前列入培育对象的前22家大企业大集团,在2011年的销售收入合计将超过1265亿元。
此外,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还将着力扶持和培育小沙、岑港、马岙、长白、沈家门、勾山、六横、虾峙、长涂、秀山等一批工业产值上百亿元的工业经济强镇(乡、街道)。
鼓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今年,我市还将出台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或省级技改专项资金扶持,对列入省重点创新项目或相关计划,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型、专利示范的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分别予以补助。实施“611”企业技术提升计划,重点选择对我市工业经济影响较大的6个行业和产业,开展10个项目的技术攻关,实施10项发明专利产品的产业化和重点消化吸收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