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县广大共产党员立足本职,开拓进取,敢创善创,积极投身于创业创新的实践,带头建功立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引领群众致富,较好地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为更好地总结推广党员创业的成功经验,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党员创业故事”专栏,陆续推出一批党员创业典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宣传我县党员的创业事迹。
在干窑镇,提起范泾村的钱小玲,很多人都会跟你唠上几句,这不仅因为她种植草莓出了名,而且她在自己富了之后,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积极帮助其他村民在现代农业的致富大道上,稳步向全面小康迈进。
勇于创新、依靠科技、克难奋进是她致富的法宝
1994年,钱小玲注意到其他地方有人试种草莓收成不错后,搭建了1亩多地的大棚,在范泾村率先试种草莓,并取得了3万元的收入。敢为人先的甜头是尝到了,但接下来困难也不请自来:先是白粉病“光临”了她的草莓大棚,然后是炭疽病,前者让成熟的草莓没有收成,后者则直接祸害草莓秧苗。“那年,仅白粉病就给我造成了几千元的损失。”钱小玲说,这让她对草莓种植有了全新的理解:要种好草莓,光勤劳还不够,必须还有技术作保障。她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学习种植技术。多年来,除了参加县、镇、村组织的培训班,钱小玲还坚持阅读《浙江科技报》等报刊,并通过互联网查阅、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掌握最新种植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她种植草莓也越来越成功。
草莓要取得好收成,种好之余还得卖好。钱小玲最初几年种的草莓,都是通过肩挑手扛一点点卖掉的。那几年,她经常凌晨5时前就起床,准备好要卖的草莓,乘轮船去江苏吴江的芦墟镇(现汾湖镇)售卖。当时,草莓还不像今天这样为消费者熟知。“记得在芦墟卖草莓的头几天,有人看我的草莓颜色很鲜艳,就说肯定是塑料做的,不能吃。我就耐心解释,这草莓是在大棚里种出来的,所以新鲜、水灵……卖了草莓后,我再急急赶回来弄大棚……2003年,范泾村草莓经济合作社成立后,销售变得顺畅……”钱小玲回忆道。
凭着创新、科技以及迎难而上的精神,钱小玲在草莓种植的致富道路上越奔越有收获。十多年来,她每年的毛收入少则三四万元,多则八九万元。
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倾力相助是她帮富的行动
自己致富后,钱小玲并没有把成功视为“独乐乐”。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她就真诚地对村民说:种植草莓可以致富,希望大家一起种。1997年,她主动找到番茄种植户单志刚,建议对方种草莓,并相赠草莓秧苗。于是,单志刚也开始种植草莓,当年其亩收入由种植番茄的五六千元提高到了种植草莓后的一万元左右。在钱小玲的带领下,很多村民种起了草莓,钱小玲则无偿传授技术、义务帮忙销售。
由于技术缺乏等原因,村民江引娟原先种植的2只大棚草莓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后来钱小玲说服江引娟将草莓大棚搭建在自家大棚附近,每次去自家大棚前,她都要到江引娟的大棚里转转,指导对方种植。结果,江引娟那2只大棚收入增加到2万多元。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10多年来,钱小玲每年都有五六万元钱借给村民用于草莓种植,而这些借款都不收一分利息。谈起对村民的帮助,钱小玲的话朴实而又令人感动:“我能致富也是靠党的政策,作为党员,我有义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假如范泾村种植草莓只有我一个人成功,其实是最大的失败。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帮助大家一起富起来。”为更好地帮助周围群众学习实用技术,去年,钱小玲又购置了一些设备,建起了家庭远程教育点,经常向周围党员群众开放,方便党员群众学习。
在钱小玲的带动下,目前,范泾村的草莓种植面积已近千亩。村民人均收入也由1994年的35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01万元(其中草莓种植收入占总收入的12%)。范泾村党总支副书记李超这样评价钱小玲:“如果说,范泾草莓是干窑镇的一张‘名片’的话,那么钱小玲就是范泾村种植草莓的一个‘品牌’,我们为范泾村有钱小玲这样的党员而骄傲!”据了解,钱小玲已先后获得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县级示范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巾帼女能手等称号,并光荣当选为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