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晚上7时,夜幕已经降临。在秀洲区置信公寓旁边的洪高路夜市,亮起了一盏盏白炽灯,那些来自外地的路边摊主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这个好,色泽鲜亮水分足,包甜。”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边招呼买橙的路人,边麻利地在橙子框中翻挑着,不一会儿,6个鲜橙便上了秤。他叫郝杰,来自山东。5年前,郝杰跟着舅舅、舅妈和哥哥一起从老家来到嘉兴。“我做过收银员、服务员,还做过领班。现在想自己做老板,就在这里的夜市租了个摊位,每天晚上做水果生意。”他说,卖水果利润还可以,生意比较好做,但也有麻烦的地方。“水果最不容易放,特别是夏天,要是不赶紧卖掉都要烂的,到时候就亏大了。”为了在最短时间里把水果卖出,郝杰费了不少劲:“我要经常了解最近人们喜欢吃什么水果,什么水果有营养,然后进货。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质量,回头客才多。”现在的郝杰已是“老手”,熟客也不少,据说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能卖五六百元,但他同时说道:“要把生意做大真的很难,顾客毕竟有限,而且水果摊不是只有我,生意要抢的。”
来嘉兴快4年的河南人小丁摆了一个干货摊。“我比较小心的,干货不易坏,做生意不大亏。”曾经做打磨工的小丁现在尝试自己创业。“再小的摊也是自己当老板呀。”小丁边整理摊位边说,小摊生意虽说不上很好,但也马马虎虎过得去。“最怕的就是下雨天,我的东西容易发霉。”小丁说,这种时候他很矛盾,“如果不摆吧,就没钱赚了;摆吧,万一货淋湿还要加班加点地烘干它们。”尽管如此,休息的想法却时常因为要谋生而放弃,“累就累点吧。”小丁无奈地说。
“袜子怎么卖?”“厚底3元,薄底1元5角。”见有生意上门,正吃着晚饭的余小波放下了手中的碗。“有便宜吗?”“买3双薄底去零头,厚底便宜1元。”“3双薄底。”接过硬币,余小波将其小心地塞进腰包。2002年,21岁的余小波随着丈夫从湖南衡阳来到嘉兴。头三年,余小波与丈夫一个在服装厂打工,一个在工地开挖土机,日子过得很辛苦。“那几年基本是图个温饱吧,别的也不敢想了。”她苦笑着说,“想买个电视机吧,合计来合计去,还是放弃了,贵啊。”2006年,夫妻俩用辛苦攒来的钱各自做起了生意:丈夫经营服装,余小波则摆起了路边摊。“刚开始模不到门路,不知道这里人需要什么,进来的货卖不出去,生意最差的一个晚上连本钱都没赚回来。”经过长期的摸索,她发现一些小商品如毛刷、袜子和小挂件等比较走俏。“老年人喜欢买生活用品,便宜又实用;年轻人喜欢买小挂件戴,比大商店便宜。”虽然已经摸到点儿门道,可是余小波还是觉得生意不太好做。“主要是顾客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她说,四五月份的时候,来逛路边摊的人多,卖的东西自然也多。“那时候生意一直要做到12点多,一晚上下来能赚100多元钱。”而七八月份的时候天气炎热,出来逛的人较少。“一个晚上赚50元钱都勉强。”随后,余小波算了一笔账:单个摊位费月租60元,她租3个共180元,每月的房租、水电费要扣去400多元,生活费扣去200多元,“一个月基本上净赚300多元左右,节约一点的话还行。”当记者问起她有没有离开嘉兴另谋生活的打算时,她摇摇头,“哪边好挣钱就跑哪边去呗,这里是经济发达地区,生意还比较好做的,暂时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