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做鬼”,回来做人
杭州留学生创业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2000年左右陆续回国的,有些已经做成挺大的规模。比如杭州铁三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昕,刚成立企业时十来号人,现在已经有400多位员工。从美国回来的聚光科技两位创始人王建、姚纳新,几年时间把公司做到10多亿产值,已经有上市打算。
留学生回国创业,有资金、技术、政策倾斜等诸多优势,但他们要克服的困难几乎跟优势一样多。因此,在不少“海归公司”欣欣向荣的同时,也有许多公司悄悄消失。
创立高博技术与战略研究所的李慧告诉记者,2002年、2003年左右他们刚开始回国创业,那时办公室在东部软件园主楼三层。
“当时我们跟夏建统(另一位海归老总,天夏集团董事长)在一层,两家公司各占一头,中间大概还有20来家留学生小企业。据我了解,现在除了我们两家,其他都已经没了。
“原因有很多,海归不熟悉中国市场,或者技术不适合当地发展,或者资金链出现问题,或者家人还在海外不安心……我们能生存下来,也是经过许多次变化的。
“还有一点,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往往以技术派、学术派为主,有些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经营公司。”
被李慧提到的夏建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半开玩笑地说:“‘海龟’创业的秘诀是,先把自己扼死变成土鳖,然后重头开始。”
他说,虽然海外归来的人在视野、平台、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国内创办企业,如果不能生存,一切都是空的。“有一个重新适应、艰苦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别人,也被别人改变,就这样不断尝试着。”
据说,海归圈里还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外做鬼,回来做人”。意思是在外做“洋鬼子”,适应人家的一套,回到中国,咱还得做回中国人。不过,人不是泥巴可以捏来捏去的,重新适应是个煎熬的过程。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外国大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
据高新区人事局提供的数据,从1998年开始在他们那边注册的海归企业,陆陆续续有一部分变更、注销,总的算来也有几十家了,这也许是创业必须的代价。
留学生创业,杭州全国最强
尽管“道阻且长”,在杭州奋斗十来年的留学生创业者,已经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杭州的留学生创业者还是很强的!”高新区人事局局长陈步顺告诉记者,目前,在创业园创业和工作的留学人员达400余名,90%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
1999年时,园区内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只有28家,现在已经增加到250余家,主要分布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
“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通讯和软件产业两大领域。近几年,高新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已占到全国11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技工贸总收入的59%,居全国首位,并连续几年保持领先。”
一方面,留学生企业在高新区享受种种政府提供的优待,借机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他们也把许多杭州没有的产业带进来,并形成气候。这正适合杭州对科技、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因为如此美丽的一个城市,只能把发展方向放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而不是劳动、原材料密集产业。
“留学生群体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创造的技工贸总收入,已经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陈步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