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9日讯
春光明媚。某周日,扶老携少去杭州灵峰探梅。两岁小女要如厕。未到厕所,便被壮观景象吓住。这边厢,蜿蜒的队伍已从女厕所门口排出来;那边厢,只见勇敢的女同胞带头冲进了男厕所。一时间,男厕变成女厕。
报上说,那天灵峰游客达4万余人。面对这样的游客量,仅靠景区内14个女厕蹲位,当然不能满足需求。管理部门称,是因为没有预料到当天有这么多游客。
把男厕所变为女厕所,当然不文明。然而,要让市民做文明人,管理部门有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呢?
比如丢垃圾。大人教育小孩不能乱扔垃圾,但在翻越灵峰的山道上,因为长久没有看到垃圾箱,孩子终于失却耐心,捏在手里的纸不知何时丢掉了。据调查,路人拿着垃圾找垃圾箱,能忍受的距离是50米至100米。然而,在一些城市的郊区以及农村,离此目标遥不可及。
比如等红灯。交通信号控制专家指出,行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设红灯会先做行人心理测试,如德国人的等待极限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红灯时间设置就会考虑此因素。而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多达90秒的红灯时间并不鲜见。与此同样常见的,是等得不耐烦的行人。
比如停车。杭州的计时收费,起步就是一小时,少则5元,多则10元,景区高达20元。车主有时办事,停了半小时,却要交一小时的钱,想想犯不着,就会抱侥幸心理违一下章。
创造条件难吗?在杭州开车的不少司机都知道,中河高架下的朝晖路至文晖路之间有一个开口,省去了上高架车辆到文晖路掉头的不便,被司机誉为“最人性化的口子”。这个开口原来没有,是细心的交警值勤中注意到了司机的需求而开的。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前方路口的拥堵,也大大降低了司机的抢道行为。可见,只要管理者用心,从服务市民的角度出发,创造条件并不难。
现在,提高“生活品质”成为不少城市的追求。有品质的城市离不开文明的市民,而文明素质的养成,则需要管理者与公众形成良好互动,创造人性化的条件。如果百米之内能见垃圾箱,相信大部分人不会选择随手扔垃圾;如果红灯时间不是长得不可忍受,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果一切的城市设计都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相信城市市民和来访游客,都将能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和谐,从而也规范自身行为。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不就在每个市民和游客的举手投足间悄然提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