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1954年出生,北京人,著名作家、编剧,小说代表作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狗日的粮食》等;电影剧本代表作有《云水谣》《集结号》《漂亮妈妈》《张思德》。 其中,由其作品改编的电影《菊豆》《秋菊打官司》等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
浙江在线03月20日讯
“我在杭州安家不落户,专心创作。今后我的作品将打上杭州的烙印。”昨天,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恒面对杭城媒体说。今后,这位京城响当当的编剧大腕将担任杭州的文化顾问,他计划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编剧工作室,培养杭州本土的编剧人才。
安家杭州但不落户
54岁的刘恒穿一件深色的夹克走进会场,简单地要了一杯咖啡,说不要加糖。
“摄像镜头能不能放远一点?”他笑着问电视台的记者,低调的刘恒极少接受媒体采访,更不喜披露个人信息,但是“杭州实在太盛情了”。
稍微适应了一下镜头,刘恒说,和北京作家陈祖芬一样,他将担任杭州的文化顾问。然后认真做了一个更正——“我是安家不落户。我现在还没有退休,户口、单位和档案都不变,今后的工作、生活重心还会在北京,但是以后我的写作全部要放到杭州完成,相信这个美丽的地方会给我灵感。”
刘恒说,他是被杭州的美好印象击中的。年轻的时候,他曾在杭州写过剧本,随着年龄增长,想找一个好的落脚地,在考察过三亚、昆明、威海等城市后,最后还是选择了灵秀的杭州。
“重要是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比较好。我爱人有心脏病,我自己有哮喘,不太适应北京干燥的天气。浙江是近代出大文人的地方,杭州这块土地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素材,就像它的风景一样放射光芒。”
早在去年,刘恒就在富阳银湖买了一处排屋,房子今年四五月份就要交付了,他想把自己的父母接过来一起住。而安心写作,是他在杭州的最大愿望。“我在北京的事务比较繁多,不停地有人找你,如果要写作,我也会躲到外面去几个月,今后就可以躲到杭州来。”
刘恒一年最少写两个作品,算上筹备和写作时间,至少要大半年。所以每年一半的时间,他将在杭州度过。“我在杭州有很多战友,每次来都会找他们,肯定不会孤单。”
今后作品带上杭州烙印
刘恒说,杭州的山水可以让他深深沉静下来。他在灵隐寺后面的山里转了一圈,就想立刻蹲下来,钻到某一个角落写东西。
“来杭州,我是‘自投罗网’。”刘恒笑说,杭州带给他的第一个写作冲动就是话剧。“这是我早就想写的品种。我最早热爱电视剧剧本写作,但是没有成功,我改写小说,以小说成名。我197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1989年发表电影处女作,时隔12年,再到2008年写话剧,又过了20年。我想写一些传统的舞台剧本,希望这部作品的落款是‘写于杭州’。”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熬夜写东西。到40岁的时候就强行将自己的写作时间扭过来。但是偶尔也会冲刺一下,比如我写剧本《张思德》收尾的时候,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狂写23个小时,一口气写完。”
刘恒的眼里瞬间划过一道光亮。他说,电影剧本通过镜头表达出来,就死掉了,成了作者的纪念碑,但是一个经典的话剧可以让一代代演员去演,不断得到复活。
“我近年来三个主要的剧本,《张思德》是主旋律,《云水谣》是艺术和商业结合,《集结号》就是纯商业,收获很多,但我无法满足。我是写小说起家的,真正的梦想还是写小说,希望自己的小说像个纪念碑,100年以后还能留存在书架上。但是现在大部分精力还会在影视剧本创作上。”
刘恒说,“我今后的作品肯定会带上杭州烙印,这话可能狂妄一点,希望能沾点杭州的人文仙气。”
要在杭州成立编剧工作室
事实上,刘恒说这话一点都不狂妄。刘恒的影视作品一直与浙江发生着联系。
他的朋友浙江金球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海形容他,精力旺盛,做事稳健。“他的《集结号》是由浙江广电集团注资的,前不久他刚给浙江华策影视公司写了个剧本《苍河白日梦》,改名叫《中国往事》,接下来,我们还想请他写一个大片。”
刘恒和很多大导演合作过,他评价说:“张艺谋在掌握大局上很有一套,他通常一件事不先考虑具体的细节,而是从总体上掌握;冯小刚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做准备。”刘恒说,很希望能跟一个30岁左右还没有冒头的年轻导演合作,吸收一些活力。而他目前最重要的计划是在杭州成立自己的编剧工作室。下午媒体见面会前,他还马不停蹄地去看了建工作室的场地。
“大导演找大编剧。影视圈就是江湖,写剧本的都是很独立的,就像打游击,身怀绝技,你就可以分得更多的利益,功夫弱一点的就少一点。”刘恒说得很实在。
刘恒说,工作室建起来后,他要在杭州本土寻找一些助手,培养一些有写作潜力,热爱编剧行业的年轻编剧,把自己写剧本的心得传授出去。这也是他作为杭州的文化顾问,最想做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