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0日讯
“书画之乡”浦江可谓名人辈出,在这个文化氛围甚浓的小城,不乏名人大家。名人出书立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浦江县浦南街道一位老农也赶了回时髦。这位年届七旬的老农历时六年,在香烟盒上洋洋洒洒写下了近九万字的自传。目前,这部自传正准备整理出版,书名为《楼普农自传》。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作者楼英泗说,自己是个普通农民,自传中写的也全是些普通事,只是希望子孙们能够从中了解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保存半个多世纪的成绩单
走进浦江县浦南街道文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一派热闹景象。几十位老人围坐在老年活动中心二楼大厅里,三五成群地搓着麻将。麻将桌旁,用木板围起来的一块地方是文溪万册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号称“万册”,其实只有不到30平方米大小。在噼里啪啦的麻将声中,小小图书馆颇有些闹中取静的味道。
图书馆门口一张方桌后,一位身材精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便是楼英泗。这位70岁的老人被村里的老伙伴们视为异类,因为他除了种田卖菜,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泡在图书馆里读书练字。
“扑克、麻将我都会,但有什么意思呢?赢来输去尽管没多少钱,但弄不好还伤了和气,还是读书练字好。”楼英泗说,自己从小就爱读书,但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两个哥哥都参了军,家里没有劳动力,母亲又常年生病,他初中一年级还没读完,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老人说着,从锁着的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成绩单。在这张手写的1953年浦江县初级中学学生成绩报告单上,楼英泗各门功课成绩都在90分以上,操行评语栏里,老师对楼英泗的优秀表现加以表扬后,特别鼓励他要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学习。“但最终我还是辍学了,至今还觉得有些对不起老师。”楼英泗说,尽管不能继续上学,但他没有忘记老师的话,一直坚持学习。这张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成绩单成了他美好的回忆和学习的动力,每每在最艰难的时候,都给他带来无穷的力量。
以字典和鼓词先生为师
少年辍学的经历让楼英泗早早远离了课堂,但勤奋的楼英泗从来就不缺少老师。在楼英泗保存的早年读书笔记和学习资料中,一本厚厚的字典,一沓厚厚的手抄本记载着老人艰苦求学的经历。
“年轻时我的记忆力很好,那时候也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村里隔三岔五就会有盲人鼓词先生晚上前来说书,鼓词先生说的内容我听一遍几乎就能全记下来。”楼英泗说,每次听完鼓词,他都会凭着记忆把这些内容写下来。有一次,一位盲人鼓词先生连说了七个晚上的书,这让对学习如饥似渴的楼英泗大呼过瘾。“那时候我就把鼓词先生当成老师了,晚上听完鼓词,回去以后通宵写字,一点都不感到累。”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许多字楼英泗写不下来,于是就下狠心买来一本厚厚的字典。就这样,几年的鼓词听下来,厚厚的字典也翻旧了,楼英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平时抄抄写写基本不成问题。
但在那个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岁月里,甚至时间都属于公家。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楼英泗只能在夜晚学习。在楼英泗保存的学习资料中,记者发现除了背记一些文学作品外,还有一些会计做账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让楼英泗这个从没有做过会计的人年近六旬时被一家建筑公司聘任,前往上海打工。也正是有了在上海打工的六年时间,让楼英泗写下了九万字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