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区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该区现有外来的义务教育适龄民工子女大约1万人,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只有4000多人,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民工子弟学校生存遭遇困境
民工子弟学校是针对外来学生本地上学难而由私人兴办的学校。在定海区,上规模的民工子弟学校有育才学校、明珠学校和蓝天学校3所,招收的学生总人数为2516人。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3所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校舍紧缺不固定且房租高、学校负担重、生源没保障、老师没保险、师生流动性大等问题。
育才学校开办于2002年4月,是定海区最早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现有学生700多人,但占地面积只有6000多平方米。由于受场地限制,一些体育课没办法上。该校负责人反映,学校现在最大困难是教师流动性大,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相对于育才学校而言,明珠学校情况要好些,明珠学校分为小学部和中学部,总人数达到1156人。但该校最大的困难是校舍的房租负担过重,小学部租用的每年房租要16万元,且房租以每年10%递增,这对该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此外,师资力量配备没有公办学校那么强,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蓝天学校负责人说,民工子弟学校老师主要是下岗教师、军嫂,按照教育局规定,只要有教师资格证和大专毕业证书的都可以应聘老师岗位,且流动性非常大。
公办学校入学遭遇“高门槛”
民工子女如要进公办学校享受教育,原则上要求外来民工提供“五证”(户籍证明、防疫证明、义务教育证明、用工合同证明和暂住证)。据了解,定海区有75%的外来民工家庭都没有办齐“五证”,公办学校对这类学生拒收。就算有“五证”,有的学校还要求收取高昂的 “借读费”,这使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民工只好“望校兴叹”。
一业内人士道出了公办学校办学的苦衷,他说,农民工子女离开原籍后,由于国家教育统筹经费没有根据民工的流动在地区间流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从而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如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势必给学校带来沉重的负担。
民工子女读书何去何从
近年来,定海区为解决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困难做了很多工作,为民工子弟学校捐款、捐助课桌椅,加强与民工子弟学校老师的教学交流,选派干部到民工子弟学校挂职,但这都不是长远之策。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将继续,民工子弟学校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将如何妥善解决?
明珠小学校长沈维叶说:“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样是孩子,因为父母是农民工,在受教育这个起点上就远远落后于城里孩子,这样教育就无法谈公平。”他建议,民工子弟学校最关键的问题是学校校舍难以解决,最好是政府能把建校土地问题解决,校舍由私人出资兴建,经营一个固定的年限之后,政府再收取房租,给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不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定海区教育局有关人士认为,民工子女教育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问题之重,确实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要解决好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时一日之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