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邵建中,浙江理工大学教授,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纺织化学博士,省重点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她带领的团队从事蚕丝高色牢度染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能在丝绸上印染色彩万千的绚丽图案,并已在我国丝绸印染业得到广泛应用,浙江应用率已达95%以上。
浙江日报3月23日讯 邵建中的科技人生,连接着新世纪的“丝绸之路”。
这位女教授曾有过不止一个退却的理由,但她抱着“‘丝绸之路’上有我”的信念,任凭远方大漠茫茫,依然紧随研发团队的驼铃,立誓把多彩的丝绸铺到新大陆的“绿洲”。
以前,中国丝绸受到染色牢度不过关的困扰,尤以深色织物为甚。出口企业为此时常遭遇技术壁垒,被索赔,遭退货,有的产品甚至沦落为“地摊货”。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作为我省重点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的学科带头人,邵建中海外留学归来不久,就组建团队,围绕丝绸高色牢度染色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的主题,产学研结合,力图攻克一系列盘根错节的难题。
邵建中明白:这是一个被众多前辈咬过的“骨头”。为何没能啃下来,个中自有难以理喻的“滑铁卢”。而今她这个小字辈要扛起大梁,能行吗?
伫足国际纺织科技前沿,审视丝绸染色攻关“堡垒”,邵建中显然站在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制高点,可她准备坐上10年的“冷板凳”。
她在留学期间从事国际羊毛局基金的科研项目时,自然不会忘记自己来自东方的“丝绸之府”。她跟随导师研究羊毛化学,却常把丝绸作为拟想标本进行比较,从中获得新思维、新手段。她告诉记者:“创新就要学会触类旁通。蚕丝与羊毛一样,同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
她在电子显微镜下有过千百次的端详,被誉为“纤维皇后”的蚕丝,“肌肤”上竟然充满了神奇的奥秘。仪器上的测试,烧杯里的试验,蚕丝的本质性能和印染工艺规律,最终由于她探明酪氨酸的结构和性能特点而获得突破。
她与丝绸染色的“自由王国”渐行渐近,但活性染料的染色精度难以把握。上百种活性染料的交叉组合,衍生出数以万计的色彩。染料的性情在染色过程中变化多端,当它与不同的纤维基团产生不同反应时,便会在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出现难以捉摸的峰值。于是,邵建中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穿梭在那绵延不断的“峰谷”之间,一次次划亮梦想的火光,却又一次次地熄灭于无尽的幽暗之中……
这是一个中年知识女性的顽强追求。白天在教室和实验室忙碌,晚上则与计算机为伴,搏击于数据资料的海洋。她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睡眠往往不足5个小时。这可不是短暂的加班,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攻关——整整8年!
暑假是她的“黄金季节”,她可以毫无牵挂,和留校学生整天只忙一件事,奔走于学校和工厂之间,优化最佳适用染料的结构模型,开发高色牢度拔染印花技术,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流水线上的生产力。
如今,邵建中成功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丝绸上印染色彩万千的绚丽图案。据中国丝绸协会的报告介绍,她的课题组的活性染料染色技术已在我国丝绸印染业得到广泛应用,浙江应用率已达95%以上。
她告诉记者,国外对羊毛的科学研究成果早已积累形成“百科全书”,而在丝绸的故乡,对蚕丝的研究却依然粗浅,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尚未攻破的难题。
于是,当她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证书之后,还是那么锲而不舍,又挑起一揽子丝绸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无水化印染,就是其中当务之急的“绿色工程”。
人们不难发现:邵建中的人生关键词,注定只有两个字——“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