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细雨霏霏中,男女老少几百人在岳飞墓前同唱《满江红》。记者 吴元峰 摄
图为交流活动现场。 吴元峰 摄
为纪念岳飞诞辰905周年,岳庙管理处从3月7日起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征集岳庙的老门票、老照片。浙江日报向读者、网友发起了到本报网络版“报网零距离”上“晒”老门票、老照片活动。
3月22日,时值岳飞诞辰905周年,杭州岳庙举行了祭祀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报举行了“读者网友齐相会”活动。怀着对岳飞的景仰,怀着对岳庙美好的回忆,一群读者、网友走到了一起,沟通联谊。
读者、网友在交流中不仅谈到了各自对岳庙的美好记忆,更从一张门票从5分到25元的变化中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读者、网友们说,尽管岳飞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900多年了,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流芳百世,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岳飞精神激励青年为国奋斗 “第二课堂”让爱国精神薪火相传
“仅靠一天的祭祀活动来缅怀岳飞、弘扬岳飞的爱国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就是应该通过各种新手段、新形式,抢救、保护、利用好传统文化,吸引公众的关注。”杭州岳飞研究会副会长陈文锦说。
杭州岳飞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表示赞同。他说,征集老门票只是桥梁,它带着人们重新走进岳庙,走近岳飞精神,引领着海内外的华人共同瞻仰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龚延明说他是浙报的忠实读者,浙报这次在宣传爱国主义、宣传岳飞爱国精神的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继续做下去。“岳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
“岳飞的爱国精神激励我献身国防。”积极参与本报活动、捐赠19张岳庙老门票的热心读者、省级机关退休干部陈伟业见面会上说。
63岁的陈伟业先生认真准备了发言稿。他说,他第一次到岳庙瞻仰岳飞塑像,是在1965年。当时,他作为军队先进个人代表列席省里一次盛会。当时,他和兄弟部队的代表一起前往,对整修前的老岳庙印象深刻。此后,在18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长时间在杭州学习、工作和生活,常常与亲友上岳庙参观。
“浙报搞这样的宣传形式非常好,岳飞精神应该得到更好的继承发扬。”陈伟业说。
岳庙管理处主任章德根表示,岳庙是杭州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岳庙里听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是学生们喜欢的形式。岳庙已被杭州市定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3月22日,由岳飞研究会会员主讲了岳飞精神,杭州百位小学生报名参加。之后,岳庙将陆续向杭州所有中小学校发邀请书,全市110万中小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岳庙,学唱《满江红》,感受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自萧山的退休老师洪雅月带着孙子小迎来上课。“我们5点多就起床了,8点半不到就到场了,就是想让小孙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她说。
希望岳庙更加开放 希望浙报与读者更亲近
见面会上,读者、网友们不仅交流了自己与岳庙的故事,还提出了很多建议。
读者王龙吟认为,同在栖霞岭上的岳飞部将牛皋的墓应该和岳庙放在一起宣传。现在牛皋墓虽然与岳庙近在咫尺,但外地游客却不知道。牛皋墓地应该重新修缮,并在岳庙的后面竖一引导牌,将游客引过去。
58岁的读者张佩尚更加重视岳庙的开放度。他认为,岳庙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取消收费;如果取消有困难,也应该效仿杭州的其他景点,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免费向杭州人开放一次。25元一张的门票,对于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来讲,还是一个很高的门槛。
参与本报“晒”老门票活动年纪最大的读者是86岁的温州老人刘焱福先生。刘先生只留了地址,没有留电话,记者几经周折才联系到他。刘老先生接到记者的电话又惊喜又兴奋。“我非常喜欢收集门票,有2大本、12小本呢!在浙报上看见你们的征集活动,我就把老门票寄去了。活动很好,希望浙报以后多举办。”刘先生说。
一些读者、网友因故不能参加活动,记者也通过电话和他们进行了交流。“‘晒’老门票、老照片活动勾起了我太多美好回忆,非常感谢你们。”海宁读者曹熔灿先生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他“晒”上了拍摄于1982年、在岳飞像前与子女的合影。
在网上“晒”了不少老门票的网友钟永江先生也没能参加见面会。钟先生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行政管理工作,是浙报的忠实读者。他认为,浙报应该与读者更亲近,办出特色,吸引读者的眼光。
余杭读者高德治先生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他向岳庙提供的老照片3月12日在本报刊登。
22日,高先生早晨5点起来,转了3趟车特意来参加见面会。“我有个意见,浙报应该增加零售点,现在要买到浙报太困难。”高先生说。当得知网上也能看到浙报时,高先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39岁的黄革枫是门票收藏的发烧友。他说,浙报与都市报相比,这样与读者互动的报道实在是很少,让人觉得不亲近,能有这样的活动很难得。读者蒋土根说,读了这么多年的浙报,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觉得非常好,他要好好和朋友们说说,并建议多搞这样的活动。
老门票旧照片见证爱情亲情 见证30年社会生活发展变迁
“1981年,我在萧山的杭州齿轮厂学习,学习结束刚好是五一节,我就一个人来杭州逛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西湖景点。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岳庙,所以有了我在网上‘晒’出的5分钱门票。”在磐安粮食局工作的读者陈岩寿,早上6点就从家里出发,赶了3个小时的路,专程来杭州参加我们的活动。
48岁的陈岩寿拿来了精心收藏的3张老门票,还有1981年在杭州景点的黑白相片。“这是我模仿当时明星偶像的留影,也是我送给当时女朋友、就是现在妻子的定情相片。”他的坦白引来大家笑声一片。
78岁的程阿忠老人向岳庙提供了多张上世纪50年代的岳庙老照片。“我和老伴1958年3月15日结婚,后来到岳庙拍了照片,到今年正好50周年,很有意义吧?”程阿忠老人当时就住在北山路上,岳庙见证了他50年的金婚。
“1982年,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儿子从海宁跑到岳庙来玩,带孩子认识民族英雄。28公里小石子铺成的老沪杭公路,2个多小时的一路颠簸,却一点都不觉得累。”不能来到现场的海宁读者曹熔灿在电话里对记者讲起那张老照片的故事。今年35岁曹熔灿的女儿曹黛瑛想起儿时往事,也有很多感慨。“非常感谢贵报搞的活动,我父亲和我读到这则报道都觉得很温暖。他还特意让我帮他发邮件。”曹黛瑛告诉记者。
从省粮食局退休的蒋怀赋老人,曾从事粮票票面设计工作。他是第一个将岳庙搬上粮票的设计者,见面会上,他向大家亮出了这张绝版粮票。
这张1983年设计的粮票,面额50市斤,上面的图案正是岳庙大门,左边还印有“浙江省粮食专用券”字样。“据我所知,在全国,这是唯一一张印有岳庙的粮票。”
不过从1993年开始,粮票就取消了。蒋怀赋感叹,从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可以看出,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在这改革开放3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友的话
网友游客景点的老门票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我以前好像没有收藏门票的习惯,看来从今往后要学着收藏了,说不定到老了也是一种珍贵的记忆啊。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值得回忆。目前西湖在申遗,岳坟办了一件好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浙报是否也可以发动民间对老景点、门票等进行展出,也为申遗造造势。一个外地人的一点想法。
网友zjjxzxx真多啊!今天看看,竟有这么多老门票,岳庙也太幸福了,被这么多人收藏着。我也想拿去展览一下,可惜在外地,不方便。
网友竹子开花看到这么多的跟帖以及晒出来的各种版本的老门票,很开心。晒出来的各种门票,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收藏的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啊,一张小小的已经用过的门票可以珍藏几十年啊,当然,很可能这张珍藏的小门票里珍藏着感情珍藏着故事哦。
网友儿女在远方看了这些照片门票和文章,忽然想起,作为一个杭州人,尽管隔三差五会路过岳庙,但上次是哪年走进过岳庙的大门?真的是记不得了。
也许,是该趁着这次活动,重拾起对岳庙的记忆,再去听听那首让人激动的《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