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5日讯
最近,温州博物馆因为展出了一艘已经失传了近百年的“台阁”而热闹起来。上周五,记者在温州博物馆看到了那艘唤起温州人记忆的台阁,一群幼儿班的孩子正兴奋地唧唧喳喳个没完。角落里,林春微、黄梁清、谢益品等出资建造台阁的温州商人开心地讨论着下一步的打算:要为台阁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开始都是老人来看,现在反而成了孩子们的教育基地,心里觉得很值。”发起建造台阁的林春微说。
炒房、炒煤、炒股票……温州老板善投资远近闻名。令人诧异的是,瓯海区南堡村的8位温州老板却盯上了文化遗产——已经在温州失传了八九十年的台阁。从2003年到2007年,4年时间,8个人先后斥资近600万元打造了三艘“温州台阁”。他们中有的从事电镀行业,有的从事建筑行业,有的开矿山,还有的经营外贸生意,年纪最大的53岁,最小的36岁。
林春微是发起人,也是牵头人,因为年纪最大,大家都称她为“林董”。说起台阁,林春微已经很专业,“它也叫水上台阁、温州彩舫,就是在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属温州独有的一种观赏用龙舟。”早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有台阁出现,北宋、南宋、元代不少画家也曾画过台阁。据说,端午节“划台阁”的习俗始于清同治年间,盛行于民国初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渐渐消失。
如今,林春微等8位温州商人不仅让台阁重现,还在努力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刚做了宣传光碟,他们正准备抽时间赶往北京,为申遗努力。
“小时候经常听村里岁数大的人,说起当年台阁泛舟的盛景,心里就埋下了向往和喜爱之情。”林春微一直记着爷爷的感叹:“今后如果有条件重新出现台阁,那该多好呀!”
2003年,林春微感到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就决定打造一艘台阁。但毕竟造一艘台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林春微便想到了她周围的几个生意伙伴。
“2003年下半年,我们几个和林董一起吃饭,她提出要建造台阁的事,我们小时候也曾听老人讲起台阁,对这个东西比较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黄梁清说,温州人做事情,就一定要做好。
因为谁都没亲眼见过台阁,八个投资人兵分两路去找资料:谢益品等人负责到温州博物馆,几经搜寻,终于找到一张解放前南塘河上划台阁的照片,他们如获至宝,高兴了好一阵;而黄梁清一路人马负责找八九十岁的老人求助。那一年,黄梁清的生活基本跟老人联系在一起,听说哪里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就赶去问,记下老人回忆的台阁样貌,再由雕刻师傅画出草图。辛苦总有回报,草图越积越厚,台阁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了图纸,找工人也是件难事,“必须找对古雕刻比较熟悉的工人,但现在有这手艺的人并不多。”
温州人的效率让人赞叹,接下来几年,他们先后砸巨资造了三艘台阁。其中花280万元打造的可拆卸的第三艘台阁,如今正陈列在温州博物馆展出。这艘台阁分上下三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仅阁体就耗资100余万元,四周镶嵌的黄金饰物花去了近30万元。
“尽管现在也有一些旅游景区跟我们联系,但要想收回成本是不可能的。”黄梁清说,当时大家做这个事也没有考虑要赚钱,资金都是8个人平均摊的。“关键是觉得很有意义,现在几乎整个温州都知道这件事了。”
如今,他们正打算造第4艘可供休闲娱乐的台阁,到时候或许会考虑投资回报,也许会成立公司经营。
据记者了解,这8位温州商人大部分在外投资,采访那天就有3人不在温州,平时工作都靠大家主动承担。台阁的建成也体现了温州人的合作精神。
温州著名的民俗专家叶大兵先生对温州老板出资建造台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台阁集温州民间工艺之大成,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一次成功创新。温州老板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