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6日讯
走在2008年的中山中路上,看起来这只是一条普通的马路。其实,你还走在四条路上面:800多年前的南宋御街、马可·波罗游历过的元大街、明清大街、民国时的太平坊巷。这种时空变幻的感觉,也许是杭州其他的道路所不具有的。谁会料到,这两米深的地下,还藏了部杭州的道路史。
南宋御街,
香糕砖和石板诉说往事
为配合中山路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本月初进驻中山中路,寻找南宋御街的踪迹。经过近20天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南宋御街的一部分。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除了南宋御街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压在它上面的元代大街、明清大街及民国时的道路。昨天,在考古现场,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这次发现表明中山路是杭州城区文化底蕴最深厚的道路,也是杭州城区沿用时间最长的道路。
中山中路112号附近,考古人员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在这个大坑的最西边,也是最底下,就是南宋御街。考古人员介绍,这里距地面约2.2米。记者发现,这条御街由一块块砖横着排列而成。唐俊杰介绍,这是香糕砖(香糕砖是宋代的典型砖,外形似香糕,较现代砖细长。这种砖比普通的砖要沉,硬度强,敲起来声音清脆)铺成的。这次发现解决了困扰史学界很久的一个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工作者挖到的南宋御街是由香糕砖辅成的,但历史学家根据相关文献却说,南宋御街是条石板路。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整条御街长一万三千五百余尺,“旧铺以石”,纵横共用石板三万五千三百多块。
南宋御街到底是什么样?唐俊杰说,从这次发掘的情况看,原先的御街都是香糕砖铺的,但到南宋后期,才全部铺上了石板。据他介绍,这次发现了两处香糕砖的道路,一处是斜的排列,比横的砖要低一些,因受力较均匀,这些斜的御街是基础。在上面后来又横着铺了一层香糕砖。而在这些香糕砖之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石板。“因为砖块易磨损,你看这些香糕砖都没有棱角了。而石
板却坚硬得多。史料记载南宋御街曾铺有石板,这次总算找到了证据。”唐俊杰说。
这次,考古人员还首次发现一条南宋时期的排水沟,唐俊杰说,南宋御街文献记载很少,这次发现为历史学家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当时的御街宽达16.5米,现在揭示的只是局部。
同样是御街,北宋御街却要气派得多,北宋御街在河南开封,有意思的是,御街上面的路,也叫中山路。顾名思义,御街就是皇城里专供皇帝出巡用的主干道。一般不允许普通人在上边走。
史料记载,北宋的御街很宽,最边上各有一条排水沟,称为御沟,再往里是御廊,原来允许市民商贩在其中做买卖。后来,开封府派人在廊下安放黑漆杈子,御街中心又放上两排朱漆杈子,不让人马在御街中心来往,行人只能在廊下杈子外行走。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街要窄一些,只有大道和两边的排水沟,但却比北宋的御街更人性化。据《武林旧事》说,一到中秋节,御街店肆就陈列出诸如绒线、密煎、香料等货物,向路人夸多说好,谓之“歇眼”。所谓歇眼,大概就是留住顾客眼球的意思。入夜,御街“灯烛华灿”,买卖“竟夕乃止”。南宋刘辰翁有一首《忆江南》:“梧桐子,看到月西楼。醋酽橙黄分蟹壳,麝香荷叶剥鸡头。人在御街游。”说的就是当时的杭州人逛御街的闲情逸致。
元代大街
马可·波罗笔下的繁华
元代时,杭州已不是都城,这条路也不再被称为御街,被称为大街,不过大街两侧依旧繁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记载,大街用石板铺成,两边都有排水沟,大街边上的店铺很繁华。考古人员说,这次的考古发现,与马可·波罗的相吻合。他们在元代地层发现了一条用石块砌成的沟,正是元代大街东边的排水沟。而这条大道也都铺上了石板。现在的中山中路宽约12.5米,元代大街要宽得多。
明清大街
石板路记载商铺扩张
在元代大街遗迹边上,考古人员又揭露出一处古道,上面也铺了几块石板。考古人员说,这是明清大街。明清时,这里仍被叫作大街,仍然铺着石板,不过要比元代大街窄一些。唐俊杰说,这表明,明清时两旁的店铺对道路有所侵占,路变得窄了。
民国的太平坊巷
鹅卵石路见证沧桑
民国时,中山路原先叫太平坊巷,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中山路。与下面几条石板路、香糕砖路不同的是,考古人员揭开的太平坊巷是一处鹅卵石路。路面由石块、砖片、瓦片组成,路面较差,专家说,这表明,与以前的道路相比,此时的中山路已有些衰落。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现了南宋御街,已达到了预期目的,他们将对这些古道回填保护,这生御街是否向公众展示,目前还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