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6日讯
杭州人耳熟能详的张小泉、王星记和西湖绸伞早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刀剪、伞业、扇业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字号”博物馆也将落户杭州运河边。3月24日、25日,担任三大博物馆筹建顾问委员会总顾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专程来到杭州就筹建进程进行了考察。
筹建刀剪、扇业、伞业博物馆是我市保护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这一国家级的博物馆群落建造在杭州,并不是偶然,而是与杭州传统手工业优势有关。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和西湖绸伞等产品,在历史的积淀中脱颖而出,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已成为手工业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它们的历史与工艺是深入阐述中国刀剪业、扇业和伞业的理想个案。
经过多方对比,博物馆群落将设在运河边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内的原土特产仓库,对仓库原有的四幢建筑进行改扩建,建成的三大博物馆含陈列区、观众服务设施、藏品库区、学术研究和技术区、行政办公区、广场、景观、地下停车场等区块。
陈士能一行参观了预选馆址,听取了博物馆前期筹建的进展汇报,并且对杭州伞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考察。陈士能认为,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上立意是高的,思想是明确的,行动是迅速的。他指出,建筑的保护要照顾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历史价值,二是要有文化内涵,运河边的建筑要体现杭州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同时,博物馆的灵魂是展品,外部做得再豪华,没有镇馆之宝也是徒劳,因此他希望将大力气花在展品的征集上,国内的、国外的都需要。
据了解,“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是我市建设这个国家级博物馆群落的目标。目前,三大博物馆的外部设计效果图的初稿已基本形成,下一步将开展相关论证,使得博物馆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虽然博物馆的具体内容与架构各有不同,但总体策划基本思路已经敲定,分别为:起源流传的历史演变;主要展品分析与欣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制作工艺及区域特征。据悉,三大博物馆展示中将加强体验性和互动性,使参观者在教具化和游戏化装置的互动中获取相关的知识。
按计划,三大博物馆将于明年10月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