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蛏子、海瓜子……都是舟山人餐桌上常见的特色菜。当赤潮发生时,这些贝类是否会受到影响?可否放心食用?近日,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主持的 《浙江沿海赤潮毒素研究》课题通过了省环保局评审,这份研究为海产贝类的食用安全提供了依据。
此课题研究表明,人们经常食用的厚壳贻贝 (野生贻贝)、牡蛎、野生蛏子、养殖蛏子、辣螺、沙蛤、黄螺、青蛤、毛蚶、海瓜子、芝麻螺、泥蚶、紫贻贝、泥螺、文蛤、笠贝等16种产自舟山海域的海产贝类的贝毒含量均在安全食用范围之内,可放心食用。而织纹螺(俗称海蛳螺)检测发现含有河豚鱼毒素,绝不可食用。
通常每年的4月至6月是舟山附近海域赤潮的高发期。据负责此课题的高级工程师胡颢琰介绍,赤潮一般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两类,无毒赤潮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而有毒赤潮的危害较大。海洋浮游藻中有300多种能够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藻中的“藻毒素”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尤其是摄食漂浮植物的贝类更能富积赤潮毒素,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而对近5年发生在舟山附近海域的赤潮监测情况来看,以无害赤潮居多。舟山海域染毒贝类所含毒素含量春季明显高于夏季。
据悉,该项研究的贝类样品采集于舟山海域包括定海岑港、马目,普陀六横,岱山衢山、长涂,嵊泗菜园、枸杞等海域,其中野生种类13份,主要检测舟山附近海域赤潮发生期间最常见的麻痹性贝毒(PSP),经过小白鼠生物检测法检测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得出结果。胡颢琰告诉记者,人类误食染有麻痹性贝毒(PSP)的海产品后,轻则唇、口和舌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则出现呼吸困难、喉咙紧张、肌肉麻痹,甚至死亡。
记者从卫生部门了解到,2003年5月,普陀东港塘头曾发生一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有2人中毒,其中1人食用了7粒织纹螺而中毒死亡。专家提醒市民,千万不要食用织纹螺,平时在食用贝类的时候,最好将贝肉中看上去黑黑的一团消化腺剔除掉,因为毒素常集中在贝类的肝胰腺。在赤潮多发季节,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食品。一旦出现误食有毒贝类中毒症状,要立即进行人工催吐,尽快去医院进行洗胃、灌肠等治疗,防止发生呼吸肌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