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4月22日,桐乡市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
5月25日,全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乡镇领导会议召开。桐乡是全省试点之一。
8月10日,市委、市政府颁发《桐乡市小康工程实施意见》。
10月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评价中心公布1994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桐乡市名列第45位。
……
见证人:桐乡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 张永恒
在日益频繁的城市交流活动中,“经济百强县”这一称谓已成为桐乡对外的一张“金名片”。因为这块“金字招牌”,桐乡人在对外推介自己的家乡时除了自豪,更添了一份自信。
自信源自实力。1994年,桐乡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中名列第45位,2005年,位次前移至29位。从“45”到“29”,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桐乡老百姓生活水平节节高的切身感受。
“桐乡在‘经济百强县’榜单中的位次变化,正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体现。”在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张永恒看来,经济综合实力提升程度,是对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考验”。
“‘一’降‘三’升”看结构优化
与统计工作打了18年交道的张永恒,对数字的变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他向记者列举了一组对比数字:1993年,我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15%和16.19%,到2007年,第一产业占比缩减至7%,第三产业占比却提高到36.9%。第三产业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让人刮目相看。
与一产、二产相比,三产的发展曾经并不被看重。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仅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市上下很快达成了“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第三产业,像扶持工业一样扶持第三产业,以抓工业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抓好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共识。
一系列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举措随之被付诸实施。2005年,全市首次召开第三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此后,随着邮电通讯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启动、乌镇旅游开发的成功、信息行业的崛起、“菊花节”对商贸文化的推动等等,我市第三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春天”。199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到2007年,这些数字依次被更新为100.5亿元和98.8亿元,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二产在“发展中调整”
“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68.54亿元,2007年提升至272.13亿元,人均GDP也从1995年的10631元增加到2007年的40854元。”张永恒在分析这些数字变化时,特意提到了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
缫丝行业的全面“洗盘”颇为典型。1998年,市政府根据当时缫丝企业设备陈旧、生产能力过剩情况,对全市62家生产企业、10670台缫丝机实行整顿,关停31家生产企业、销毁3450台缫丝机,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立缫改自动缫的技改工作。“大动作”换来了丝织企业生产效率的大提升。多年来,按照“腾笼换鸟”的思路,先后实施了对砖瓦、绢纺、缫丝、小轧钢、水泥机立窑的整顿和关停工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有保有压”,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的共识。对于能耗虽然比较高,但已经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玻纤、化纤等支柱行业企业,我市鼓励企业提质创牌,降耗增效。
这些年,在桐乡各级政府召开的一些经济工作会议上,总少不了提到一个词——“一号工程”,即招商引资。“这些外资项目在优化我市工业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张永恒分析认为。2001年至2007年,全市累计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15个(含增资),合同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近3年来,我市外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08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4.40亿元,增长势头迅猛。随着外资项目的进驻,我市已初步形成新型材料、精密机械、汽车配件、光电、信息技术和运动休闲等6大新兴行业。
【新闻链接】199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18.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2.3亿元,农业总产值1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提供出口商品总值25.1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4亿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6338元,农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30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