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杭州三江越剧艺术团日前被中宣部、文化部等授予“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称号,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剧团。
一个才成立两年多的民营剧团为何能在省内450多家民营剧团中脱颖而出?记者来到位于萧山的剧团“大本营”一探究竟。
立足专业,面朝农村,让农民朋友看到高质量的越剧
28位从省艺术学院、绍兴艺校和杭州艺校聘来、平均年龄在21岁的演员,青春靓丽;600多万元的资金,注入剧场、舞台、道具、服饰等。
一手操办起这个越剧团的是制衣公司老板朱关长,专业剧团水平是他为团里定下的起点标准。朱老板出身农村,是个铁杆戏迷,六七岁起就跟着母亲追看独角戏,这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爱好越剧的经历使我能体会到农民渴求看戏的心情。而越剧来自于农村,更应该送回去,现在农村好的演出还很少。让更多农民看到真正高水平的越剧演出,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2005年9月成立以来,剧团共演出270多场,70%献演农村,其中不少是公益演出。副团长来水珍介绍,剧团邀请国家一级导演俞珍珠、国家一级演员王颐玲指导,演员不演戏的时候就训练、磨戏,团里储备着《五女拜寿》、《碧玉簪》、《狸猫换太子》等13个大戏和8出折子戏。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农民爱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两年多来,剧团打出了名气。但剧团始终眼光向下,坚持到农村、到海岛、到山区演出,每一次演出都认真对待。
了解到农民偏爱传统戏,剧团花大量时间打磨农民易懂好懂的台词,主打与农民生活贴近的《五女拜寿》、《孟丽君》等剧目,逐渐获得各地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听说仙居曹溪村村民两年多没看到戏了,我们当即决定送戏下去,没想到吸引了2万多观众,那叫一个人山人海。”朱关长回忆起还是喜滋滋的,只要有地方需要,哪怕路途再遥远,剧团也要把戏送到。
值得一提的是,到偏僻山村,剧团要自带厨师做饭,演员们也要分散到农居过夜。有时候演出结束,天都黑了,还没有分到农家的演员只能在台边先打个盹,再等待安排。
三天两头下乡让演员们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早已习以为常,但恶劣天气让演员们回忆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去年,突如其来的台风席卷了台州石塘镇海洋村,舞台的背景屏风轰然倒地,但演员们在村民们惊奇的眼光中继续坚持演完了全场;盛夏酷暑,将几个主要演员热翻在萧山体育馆广场,团里人员并不多,其他演员只好冒着随时会中暑的危险,互相串说着台词赶忙给顶上……
然而,这些难处都挡不住剧团到农村演出的热情。“看惯了草班‘路头’戏的农民,一开始对我们同样不报期望。不过看了几场演出后,他们全成了我们的戏迷,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追着看戏,叫得出我们的名字。于是再辛苦我们也忘了。”几个演员告诉记者,她们常常会在老百姓家里吃点心、打地铺,离开的时候再帮忙打扫里外屋子,正是台上台下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