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徐子伟,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的“规模化畜禽环保养殖业关键技术”,给猪和鸡配制出了更容易消化利用的“伙食”,使它们的粪尿中的氮磷大大减排;同时,通过对排泄物进行一系列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对环境河道的零排放。这一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地处嘉兴南湖区的绿嘉园环保猪场,2万头猪每天在这里“吃喝拉撒”,但出人意料的是,猪场没有臭味,周边河道清澈。这得益于徐子伟和他的研究团队研究出的环保养殖技术。让猪吃得营养又环保,长肉多而排污少,这是徐子伟等人花了10多年建立的养猪新模式。
“一头猪排泄的粪尿污染物,抵得上5个成年人。”徐子伟说,养殖污染不但影响生活环境,而且畜禽粪尿中的氮和磷会污染土壤,使水体富营养化,也就是变“肥”。太湖蓝藻暴发,养殖污水是罪魁祸首之一。
为了解决养殖污染,过去一般将猪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而徐子伟的研究却另辟蹊径“源头截留”:既要用无害化处理技术“收拾”好猪、鸡粪尿,还要管好猪、鸡的“肠胃”,让它们消化吸收好,转化利用好,减少氮和磷的排放。
想出这一新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10多年前,徐子伟在研究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时发现,我国由于畜禽饲养量大,玉米、豆粕等优质饲料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菜籽饼、棉籽饼、糠麸等低质饲料也就大量进入了猪和鸡的“食谱”。这些饲料不易被畜禽消化,而且营养构成有缺陷,动物需要的一些重要氨基酸含量不足,而不需要的氨基酸却过剩被排泄,结果一方面饲料资源浪费,一方面畜禽粪尿中的氮和磷大量排出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徐子伟决定从改善猪、鸡的“伙食”、配制出更利于它们肠胃吸收和更符合它们长肉需要的饲料寻找突破口。
在动物代谢室,连续200多天昼夜不停收集猪、鸡粪尿,几千头猪和上万只鸡的动物试验,还有无数次的计算机数学模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研究成果还不见影子。研究团队中有人开始沉不住气了,青年时代干过5年木匠的徐子伟却依然不紧不慢:“慢工才能出细活,急躁出不了好成果。”
历经4年,他们终于摸清了饲料氨基酸在猪、鸡体内的消化代谢规律,艰辛的研究之路也由此走上坦途。
“探明了这一规律,就能知道猪、鸡什么时候需要多少氨基酸等营养素,饲料怎样组合,才能与动物的需求想吻合。”徐子伟说,接着他们又研发出新型的饲用酶制剂,用以消除饲料中阻碍消化的“捣乱分子”——抗营养因子,从而大大增强了猪、鸡对氮和磷的消化利用能力。这样精心调配出来的环保饲料,猪、鸡吃得不多不少,营养合理且排泄又少,氮和磷的排放量大大减少。“养殖污染物从源头上就截留了约三分之一”,徐子伟说,“就好比原来吃1斤排4两,现在吃1斤只排2两半了。”
在减少了猪、鸡粪尿和污水的排放后,他们开发出了一系列无害化处理技术:猪、鸡粪尿和污水经过生物发酵变成了固体或液体有机肥料,用于有机农业生产,而沼气则供猪舍保温和发电,就这样,养殖污染物全部得到了循环利用。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实现了我国环保养猪技术的重大突破,如今已在省内外4亿羽家禽和600万头猪的环保饲养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