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2日讯
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奇志和大兵表演了一个名叫《白吃》的相声,说一群人在饭店门口欢迎客户,蹭吃的站在旁边,客户到了,他抢先去与客户握手表示欢迎,这样一来,客户以为他是接待单位的,而接待单位则以为他是客户方面的,如此登堂入室骗吃骗喝。
最近,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也有人用类似招数行骗,但比蹭饭者要高明得多,骗子懂英语,能和老外交谈自如,还能揣摩商家和采购商的心思,胆大心细。商家感叹说,这年代,骗子也很讲究技术含量,让人防不胜防。
项女士在义乌国际商贸城D区二楼做珠宝首饰生意,几天前的一个下午,她和老公在看店,店里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外国客商。之前已约好,外商是来拿样品的,项女士的老公把货样和开好的报价单给对方看。
这时,一个高个子年轻男子走进店来,进门就用中文问:“老板,多少钱?”一进来就问价,这让项女士夫妇误认为他和外商是一起的,便将写好的单子递给他,回答说共620元。拿到单子后,年轻男子转身与老外用英语说话,看上去蛮熟的样子。
项女士只能听懂一些单词,事后才知道,年轻男子跟老外讲,他是店主的朋友,帮店主翻译。以此,博得了老外的信任,外商将购买样品的620元交给了他。外商爽快掏钱的动作,让项女士更加确定年轻男子就是翻译。
随后,“翻译”还挑剔地挑选样品袋,对项女士的老公说,你的袋子怎么这么差啊,换几只看看。项女士夫妇忙着找来几种样品袋,“翻译”也不满意,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说你们先找,我去其他店里要几只,然后就扬长而去了。
年轻男子走后不久,两名外商拿着袋子也要走。这下,项女士的老公不答应了,说你还没有给钱啊。老外比划着说,不是已经给你朋友了么。项女士这才明白,“翻译”是骗子。追出去看,骗子早不见了。
项女士说,商贸城的店家经常和外商打交道,带翻译的老外也很多。因为老外习惯使用外币,而商家对外币比较陌生,所以最后由翻译代为支付人民币的情况比较普遍。
骗子在跟老外对话时用外语,在跟店家对话时用中文,正好利用了店家和外商之间的误会,彼此以为是对方的人,然后骗了钱。
让项女士窝火的是,这个年轻人口语这么好,即便是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也可以找份好工作,为什么还要当骗子呢。她还说,这个骗子不但演技好,胆子还很大,万一外商和店家中有一方能听懂英语,骗子不就穿帮了么。
商贸城的经营户们知道项女士被骗的事后,大家都很担心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多学点英语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