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4月6日讯 随着中国太保、中煤能源、中海集运股价日前相继跌破IPO(首发上市)发行价,国内A股市场“新股不败”的“神话”嘎然而止,这也使银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面临前所未有的“破发”考验。为此,理财专业人士提醒投资者,投资“打新股”理财品并非稳赚不赔,眼下须提防新股“破发”可能给本金带来损失的风险。
浙江大学金融理财研究中心提供的信息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各家银行推出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数量达69只,连续两个月的单月发行数超过30只。不过,随着大量资金囤积一级发行市场、新股中签率下降、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走低等因素,“打新股”理财品收益正面临缩水。以中国铁建为例,上市首日收盘价仅上涨了28.19%,直接导致该股申购理财品的年化收益率不足4%,低于目前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4.14%的利率水平。
理财专家表示,新股“破发”给“打新股”理财品带来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网下配售这一环节上。参与网上申购的“打新股”理财品一般会在新股上市当天即行卖出,只要上市首日新股不“破发”,收益就能有一定保证。但网下配售设有至少3个月的封闭期,按照当前的弱市格局,其间新股“破发”的可能性明显加大。一旦期满,等来的却是新股“破发”的结局,不仅预期收益无从着落,甚至会让本金缩水。
新股“破发”,不仅让投资者忧心,也令主推“打新”理财的银行如坐针毡。于是,改走混合型路子,力争使资金投向渠道多元化正成为众多银行“打新”理财的一大“变招”。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新近发售的中银新股增值理财计划,就在“打新股”的基础上融入了“混合收益”的因素。在对首发新股进行网上申购的同时,扩大了投资“地盘”,增加了对各类债券、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类品种的配置,以期在新股发行收益见低之时能保证一定的收益。同样,光大银行杭州分行推出的“同赢十九号”新股认购型产品,其募集资金在新股发行“空当”,将投向该行的固定收益理财计划及存款等,以扩大产品收益面。
除了稳定收益外,“打新股”理财品还纷纷推出“循环打”、“周理财”等方式,尽量缩短投资周期,以迎合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这些产品多数采取一次签约循环“打新”运作方式,即只要一次签约,即可分享签约后的新股申购投资收益,无需逐次签订协议。且此类产品投资期以新股发行周期而定,只有在新股发行时集合申购新股,中签部分资金才被按比例“锁定”,新股上市交割后,中签部分本金和收益则立即返还。因此,其更适合短线闲钱投资。像工行省分行营业部的“灵通快线”理财计划就具备资金快进快出的流动性特点,在募集期结束后第4天,即可返回未中签资金,新股上市次日即可按份额获取收益;深圳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聚财宝”新股随“新”打产品,则引进“活期存款打新”的投资模式,以每只新股发行为一个投资周期,资金可随时进出。专家表示,投资上述产品,可让投资者同时获得“打新股”较高收益和近似活期存款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