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倪中勇 吕信渊
“没有国土窗口同志的全程陪同,这件事可能要拖到过年了。”近日,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牟先生来到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手续。本来需要5个工作日的承诺件却在一个上午就办结了。
这样高效办结一个承诺件,在最近更名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各个窗口常有见到。该中心副主任王端林认为,从审批办证中心到审批服务中心,标志着三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优化三门发展环境、服务新一轮创业创新、再创“三门速度”的迫切需要。
窗口有了直接办理权
在以前,审批办证中心设置有216个项目,却有将近一半的项目无法在窗口即时办理完成。尽管窗口有承诺时限,但是大多数窗口仅仅像个“收发室”,“公章旅行”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
去年10月,三门启动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部门纷纷就自身的行政审批职能进行合理归并,设立行政审批科,以一个窗口行使审批职能。其中,日常办件量较多的23个部门,由分管领导带领行政审批科人员统一进驻到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大厅办公,办件具有季节性或日常办件量较少的12个部门在中心设立2个综合窗口,部门对窗口授权率达99%。
通过“瘦身运动”,人员和授权进一步到位,更多的窗口有了直接办理权,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我们的窗口以前只是受理,受理件多的时候每天上下午各送一次给单位领导签批,少的时候也要每天送一次。现在就不用送了,因为有审批科长在窗口上班,分管领导也是每周一、三、五来大厅现场办公。”发改局窗口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记者看到,在办公大厅的一侧,还有一排部门负责行政审批的分管领导的办公室。按照规定,如果他们无法按时到现场办公的,应充分授权或委托行政审批科科长直接办理审批事项。环保局行政审批科科长陈必省告诉我们,进驻中心窗口的每个部门都另刻一枚编码尾号为“8”的公章专门用于行政审批,这样便于窗口审批、盖章、证书制作三到位,确保行政审批科独立高效运作。
进一家门办多家事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去年三门企业家对政府部门服务效率满意率高达91.2%,但仍有20.6%的企业家认为政府部门的审批环节过多。部分群众到了办证中心后还要再跑各个部门,进一家门办一件事也显得费时费力。一些部门行政审批权限分散、事项过多、前置环节繁琐等也都是不争的事实。
这无疑成为当前创业创新的“中阻梗”,这个权力怪圈和利益框框必须打破。三门县委书记尹学群要求,各部门要以服务创业、推进创新为己任,坚决破除那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
深入到政府部门内部职能改革,进行职能归并调整,正是一个有效的切入口。经过多次赴象山、杭州、天津等地考察和几个月的调查研究,行政审批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得以完善。目前,全县共有35个部门149名工作人员搬进了5层共4000多平方米的新址正式办公,400多项审批、审核、核准及登记事项进入了服务中心,集中度达90%,无论是项目数还是部门数都比原来增加近一倍。交警大队、公管所等一些审批项目受场地等限制无法进驻服务中心,但也在本部门实行统一办理、统一送达的“一个窗口对外审批”。
审批项目的集中首先让人们尝到了甜头。某乡镇学校的姚老师一上午跑了公安、民政、房管等几个窗口,办好了房产转让手续。他感慨地说:“现在只是楼上楼下几个来回,要是在以前,真不知道要多长时间、要跑多少路呢。”
经过这次改革,各部门由原来的“各自为政”变成了集中透明审批,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审批服务正向人们走来。王端林说,以后来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到窗口就可直接办好,不能立即办的也会按最短的承诺日办结,只要进服务中心一家门就可以办成。
打造社会服务新平台
在历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该县共取消行政许可项目99项,取消相关收费项目75项,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审批办证中心保障行政许可实施的暂行规定及其相配套的8种格式文书。审批办证中心成立以来,共办结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48万多件,日均办理400多件,承诺件按期办结率100%。
2004年以来,审批办证中心推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高速绿色通道”和现场办证制度,先后举办了6次现场集中办证活动,共为137家企业在一天内办结在县内需要办理的所有证件,赢得了企业家的高度称赞,成为“三门速度”的生动写照。
如今,从审批办证中心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不只是名称的更改,它涵盖了信息咨询、审批办证和协调监管等综合职能,是一个管理理念提升后推出的新型服务平台。
该中心将不断拓展服务的范围,做好“四个配套”工作,即加强效能监察平台配套建设、社会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乡镇便民中心配套建设和协调监管机制配套建设。县纪委(监察局)已经派驻监察室,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负责受理和办理申请人投诉,会同中心对进驻部门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评,考核结果与县委、县政府对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紧密挂钩。
作为社会服务配套建设的“重头戏”,中心计划在近日开通“81890”热线电话,24小时值班,对老百姓寻求服务或帮助(有关治安、上访、急救等除外)提供服务,为老百姓与社会服务性企业之间架起一条便捷的信息桥梁。